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2-7 15:19

《盐铁论》卷12忧边诗解2大夫:忠君不改盐铁君道文学:圣因时变贤随世制[原创]



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盐铁论》卷12忧边诗解2大夫:忠君不改盐铁君道文学:圣因时变贤随世制

题文诗:
大夫又曰:圣主思念,中国未宁,北边未安,

使故廷尉,王平等问,人间疾苦,拯恤贫贱,

周赡不足,群臣所宣,明王之德,安宇内者,

未得其纪,故问诸生.诸生之议,不干天则,

入渊乃欲,以闾里治,而况国家,之大事也,

亦不几矣.发于畎亩,出于穷巷,不知冰水,

之寒若醉,而新寤殊,不足与言.文学对曰:

夫欲安国,富民之道,在于反本,本立道生.

顺天之理,因地之利,不劳功成.不修其源,

而事其流,无本统之,虽竭精神,尽思虑而,

无益于治.欲安之适,足以危之,欲救之适,

足以败之.治乱之端,在于本末,而已不至,

劳其心而,道可得也.孔子曰不,通于论者,

难于言治,道不同者,不相与谋.今公卿意,

有所倚故,文学之言,不可用也.大夫曰吾,

闻为人臣,尽忠顺职,为人子致,孝以承业.

君有非则,臣覆盖之.父有非则,子匿逃之.

故君薨臣,不变君政,父没则子,不改父道.

春秋之讥,鲁文公毁,泉台为其,隳先祖之,

所为而扬,君父之恶.盐铁均输,从来久矣,

而欲罢之,岂得无害,先帝功妨,圣主德乎?

有司倚于,忠孝之路,此是道殊,而不同于,

文学之谋,文学对曰:明者因时,而变智者,

随世而制.孔子有曰:麻冕周礼,今也丝俭,

吾从众也.故圣人尚,贤不离古,顺其俗而,

不偏时宜.变不离常.鲁定公昔,序昭穆顺,

祖弥昭公,废卿士以,省事节用,不可谓变,

祖之所为,而改父道.二世充大,阿房崇绪,

赵高增累,秦法广威,而未可谓,忠臣孝子.
  

 
【原文】

  大夫曰:圣主思念中国之未宁,北边之未安,使故廷尉评等问人间所疾苦,拯恤贫贱,周赡不足,群臣所宣明王之德,安宇内者,未得其纪,故问诸生。诸生议不干天则入渊,乃欲以闾里之治,而况国家之大事,亦不几矣。发于畎亩,出于穷巷,不知冰水之寒,若醉而新寤,殊不足与言也。

  【注释】使故廷尉评等问人间所疾苦,“使故”原作“故使”,今改正。廷尉:西汉时掌管司法的官吏。“评”、“平”古字通。《汉书·昭帝纪》:“始元六年(公元前86年)闰月,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节行郡国,举贤良,问民所疾苦冤失职者。”此即其事。师古注曰:“前为此宫,今不居者,皆谓之故也。”今据此乙“故使”为“使故”。
  群臣,“群”原作“君”,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纪:要领,纲纪。
  不干天,则入渊:干,接触。这是比喻说话脱离实际。
  况:比。
  不几:“几”读为“冀”,“不几”犹言“无希望”,这里是说诸生有点妄想的意思。畎(qian)亩:田间,田地,指农村。
【译文】大夫说:圣明的皇上考虑到中原不太平,北部边疆不安宁,所以派遣曾做过廷尉的王平等人到各地去了解民间的疾苦,安抚、周济贫困的百姓。大臣们宣传君主的圣德,安抚天下的百姓,但仍感到没有找到要领,所以要问问诸位儒生,但是你们的议论不是谈上天,就是谈入地,脱离实际,竟想用治理一闾一里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大事,这岂不是有点妄想吗?你们来自乡村,生长在穷街陋巷里,不知道冰水的寒冷,就好比喝酒过多才刚刚清醒过来,很不值得和你们辩论。

【原文】

文学曰:夫欲安国富民之道,在于反本,本立而道生。顺天之理,因地之利,即不劳而功成。夫不修其源而事其流,无本以统之,虽竭精神,尽思虑,无益于治。欲安之适足以危之,欲救之适足以败之。夫治乱之端在于本末而已,不至劳其心而道可得也。孔子曰:“不通于论者难于言治,道不同者,不相与谋。”今公卿意有所倚,故文学之言不可用也。

  【注释】《论语·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卫灵公篇》:“子曰:‘道不同,不相与谋。’”
  “倚”,借作“踦”,偏的意思。

 【译文】文学说:要想得到人民安定、国家富裕的方法,在于回到根本(礼义)上去,有了礼义,治国的方法就会产生了。顺从上天的意志,依靠地里的出产,就是不用操劳也能成就功业。如果不整治根源,只注意支流,没有根本的东西(礼义)做统率,即使耗尽精力,绞尽脑汁,对治理国家是没有好处的。想要安定国家,恰恰给国家带来危险,想要解救国家,恰恰败坏了国家。治理国家首先要处理好根本和支末的关系,不用劳其心机就可以得到治国的办法。孔子说:“不通晓道理的人,难以和他们谈论治国的问题。志向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谋划。”现在你们当官的人的看法有偏差,所以,认为我们的主张没有什么用处了。

【原文】

  大夫曰:吾闻为人臣者尽忠以顺职,为人子者致孝以承业。君有非,则臣覆盖之。父有非,则子匿逃之。故君薨,臣不变君之政,父没,则子不改父之道也。《春秋》讥毁泉台,为其隳先祖之所为,而扬君父之恶也。今盐、铁、均输,所从来久矣,而欲罢之,得无害先帝之功,而妨圣主之德乎?有司倚于忠孝之路,是道殊而不同于文学之谋也。



  【注释】薨(h#ng):古代对天子、诸侯死的尊称。
  没:同“殁”,死。《论语·学而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泉台:台名。春秋时鲁庄公所建,供其享乐,后被他的孙子鲁文公毁掉了。《公羊传》认为鲁文公折毁泉台,是暴扬了先祖之恶,故《春秋》书而讥之。文见《公羊传·文公十六年》。圣主:指汉昭帝刘弗陵。
【译文】大夫说:我曾听说:做臣子的应当对国君尽忠尽职,做儿子的应当孝顺父母,继承他们的事业。君主有错误,臣子应当掩盖起来,父亲有过失,儿子应当包庇起来。所以君主死了,臣子不应当改变君主的统治方法,父亲死了,儿子也不要改变父亲的做法。《春秋》讽刺鲁文公折毁泉台,是因为他毁掉了先人(鲁庄公)所造的东西,而宣扬了他祖父所犯的错误。现在盐、铁、均输等官营政策,由来已久,你们想废除它,能不损害武帝的功绩和伤害昭帝的圣德吗?官吏们偏离(依靠)了忠孝的准则,因为我们走的路不同,所以不同意你们的主张。


【原文】
  文学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故圣人上贤不离古,顺俗而不偏宜。鲁定公序昭穆,顺祖弥,昭公废卿士,以省事节用,不可谓变祖之所为而改父之道也。二世充大阿房以崇绪,赵高增累秦法以广威,而未可谓忠臣孝子也。



  【注释】从这两句话来看,似乎文学们也主张变革。其实,他们所主张的变革,是要废除汉武帝所实施的各种财政经济政策。上文大夫主张不变革,则是利用儒家学派的忠孝之道来为反对罢盐、铁、均输作理论根据,是用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果认为文学主张变革,而大夫主张复古,便不免有是非倒置之嫌了。
  这是《论语·子罕篇》文。麻冕:用缁布制的礼帽。以三十升布做成,每升八十缕,则其经为二千四百缕,细密难成,不如用丝制作省约。纯:丝。
  上:同“尚”,崇尚。
  鲁定公序昭穆,顺祖弥:鲁定公,春秋时鲁国国君,鲁昭公之弟,因鲁昭公死在外,鲁定公继其王位。昭穆,古代的宗庙制度。祭祀时,始祖庙居中,以下是父为昭,子为穆。昭居左,穆居右。弥,父庙。鲁文公二年(公元前625年)举行祭礼时,忽然把僖公提升,排在闵公上面。僖公是闵公的庶兄,但僖之立是以臣继君,如同以子继父,依照昭穆制度,僖公应列在闵公的右边。今把次序颠倒,故《公羊传》认为这是“先弥而后祖”,是一种违反制度的“逆祀”。到了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举行祭祀时,才把这个颠倒了的次序再颠倒过来,因而《公羊传》称之为“顺祀”。事见《公羊·文公二年》及《定公八年》。
  昭公废卿士以省事节用:昭公,春秋时鲁国国君,鲁襄公之子,名袑(shao)。据《公羊传》记载,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曾废掉鲁襄公设置的中军卿士。
  阿房:防房宫。崇绪:继承功业。

【译文】文学说:聪明的人,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策略,有智慧的人,按照当世的情况来制定统制的方法。孔子说:“过去的礼帽用缁布做,这是合乎周礼的,今天大家都用丝绸,因为这样节省些,我也同意。”所以圣人崇尚贤人不和古代的礼节相违背,顺应时俗不过于迎合时宜。鲁定公依照昭穆制度,按照顺序安排闵公和僖公的位置,把颠倒了的位置再颠倒过来,鲁昭公废掉卿士来节省开支,不能说是改变了祖先的行为,背离了父辈的成规。但是,秦二世扩建阿房宫,继承先人的业绩,赵高增加秦朝的法律以扩大威望,这不可以说是忠臣孝子吧!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2-9 06:31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3-27 07:19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19189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