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在槟城探寻传承百年的中华味道
|
在槟城探寻传承百年的中华味道
柴米油妍 发表在 异域风情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111-1.html ![]() 19世纪中叶开始,大批来自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的中国人下南洋,在马来半岛等地逐渐落地生根,形成聚居区。他们不仅用勤劳的双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带来家乡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技艺,将故土的味道搬上马来西亚的餐桌。时光荏苒,不觉百年。许多随先民而来的中华“老”味道一直保留至今,有的在与当地其它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还孕育产生“新”的口味。槟城州是马来西亚华人占比较高的地方。位于槟城州乔治市的七条路巴刹汇集了许多中华风味。巴刹在马来语中意为“市场”。在七条路巴刹,人们可以品尝到各样中华美食,感受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延续与传承。 ![]() 这里有源自广东的云吞面,将云吞和面条煮熟捞出后放置于碗内,根据汤底及配料的不同,分为汤面和捞面。 ![]() ↑这是马来西亚槟城州乔治市七条路巴刹的云吞面摊位。 ![]() ↑这是在摊位上拍摄的云吞面。 芋头糕在这里也可以找到。内有粘米粉、芋头、虾米、冬菇、腊肠、腊肉等丰富配料。 ![]() ↑这是在七条路巴刹拍摄的芋头糕。 在巴刹深处有一处开了近50年的鸭肉粿条汤档口。汤头鲜美浓郁,与鸭肉、猪油渣等佐料相得益彰,每一碗都保留着时光与人情的“老”味道。小店在槟城声名远扬,慕名而来的食客源源不绝。 ![]() ↑这是七条路巴刹的鸭肉粿条汤档口。 ![]() ↑档口的顾客络绎不绝。 ![]() ↑店员准备鸭肉食材。 ![]() ↑店员将鸭肉切片。 ![]() ↑店员为鸭肉粿条汤调味。 ![]() ↑这是一碗做好的鸭肉粿条汤。 在巴刹还能找到源自福建等地的薄饼,选用优质面粉精心揉擀,制成一张张薄薄的饼皮,再搭配上蔬菜、海鲜、肉类等丰富的馅料加工而成。 ![]() ↑摊主在制作薄饼。 ![]() ↑这是一份做好的薄饼。 ![]() ↑店家将制作好的薄饼交给顾客。 ![]() 除了原汁原味的中华味道,在七条路巴刹还可以寻到独特的南洋风味。数百年前,早期的中国移民来到马六甲,与当地人通婚,其后代男性被称为峇峇,女性被称为娘惹。峇峇娘惹保留了中华传统习俗,同时也吸收了当地马来人的文化,形成独特文化体系。他们的美食兼具中马两国的特色,娘惹糕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娘惹糕由糯米、椰浆、香料等原料制成,口感软糯,种类及口味繁多。糕点取用蝶豆花、班兰叶等植物的汁液上色,形成艳丽的色彩,是备受当地人欢迎的美食。 ![]() ↑这是在七条路巴刹拍摄的娘惹糕。 槟城淋面又称娘惹淋面,是一种流行于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区的面食。早期槟城一带的华人有许多来自福建的漳州,使得娘惹淋面带有福建卤面的影子。 ![]() ↑这是在七条路巴刹拍摄的槟城淋面。上桌时将汤汁“淋”在面上。 美食是文化的传承和记忆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生长的生动写照。每一口中华味道,都饱含着当地华人对故土乡情的深切眷恋,诉说着他们在异乡奋斗、在新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故事。 记者:程一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