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帖子主题:张英之让[下载]
749个阅读者,0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4-12-12 20:26

张英之让[下载]



computer2014 发表在 游记·影像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39-1.html

去安徽桐城游览,许多游客都会光顾文城西路68号的一条六尺巷。这条普通的巷子全长100米,宽2米。鹅卵石铺成,看似十分寻常,却有不少旅游者争相在此留影,原因是“六尺巷”蕴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并与清初名臣张英有关。
张英(1637-1708),字敦富,安徽桐城人,自幼聪颖好学,30岁中进士,得中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选庶吉士。1672年康熙亲自考试,张英以优异成绩被授以编修。翌年,张英充日讲起居注官,不仅为皇帝讲课,且负责记录皇帝私人生活。并入职南书房,成为皇太子胤礽的师傅,两年后升任侍读学士。康熙对张英颇为看重,认为他“为人厚重,不干预外事”,任命他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张英撰写起居注时一次有失误,但康熙从宽处理,张英后调任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直至礼部尚书。
“伴君如伴虎”的张英处世分外谨慎,但最终还是因佟国纲所写一篇祭文而一度被免职,幸亏康熙对张英一直怀有好感,两个月后又恢复其职位,并让他兼管翰林院、詹事府,任《国史》等史书的总裁官,可谓地位显赫,盛极一时。
张英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家,他的经学思想也影响了康熙的执政理念。康熙一统天下后,他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对汉臣加以拉拢和利用,程芳朝、方苞、张英的桐城派精英文化的发展,引起了康熙重视。早在顺治四年,桐城一县就有多人考取进士,其中程芳朝殿试第二,俗称榜眼。
康熙“自幼好读书”“留心典籍”,接受“四书”“五经”的熏陶,他即位后遵循“文治”理念,请张英为其讲解经史,张英在担任皇帝顾问时,讲解桐城文化精华,他写的《易经衷论》《书经衷论》为康熙所信服、所运用,张英提出一个王朝的“毁坏”与“灭亡”的原因,因为引起康熙的警醒。
正因康熙的支持与张英的努力,“桐城派”文化内涵在清代文坛两百余年中迅速发展,“桐城派”对自然本性的赞美,强调人与山水之间的默契。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桐城派”崇尚道德理性,强调孝悌友爱,睦邻礼让,以和为贵的社会风尚也融洽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造就了向上向善的风气,这方面张英是以身作则的典范。
张英在京城为官时,他老家在安徽桐城,其邻居名门望族吴氏扩建房屋,侵占通道,张家不同意,两家打起了官司,家人驰书京城,要张英以官威压一压吴氏气焰,张英却回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读诗后,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深受震动,也后撤三尺,于是,便有了“六尺巷”的经典故事,并在巷口立碑,将“礼让”两字刻于碑上,名扬桐城,后世流芳。
张英为人宽厚儒雅,勤慎节俭。他书斋中挂着一副对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留心。”自此自勉。他60岁大寿时,其夫人专门雇了一个戏班子到府上唱一场“堂会”,并设宴招待亲朋好友与当地达官贵人。张英获悉后力劝夫人放弃这一计划,他将这笔费用让人做成100件丝棉衣裤,施舍给行走在路上的贫者穷人,传为一时佳话。张英的谦让家风传至子孙,更让张英骄傲的是,他的次子张廷玉文武兼备,功勋卓著。曾任大学士和军机大臣、《明史》总裁官,位于众汉臣之首。在配享太庙的12位异姓大臣中,张廷玉是唯一的汉人。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17447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