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3688个阅读者,0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4-10-7 08:38

求教大方之家——七上新差错



磁之场 发表在 新手上路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41-1.html

求教大方之家——七上新差错

说明
这是新教材修订版的疑似差错——或许并非差错。

标点差错(1-0.1)
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54页:

《千家诗》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
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浅析
每个引号的后引号外或后引号内,似应有点号却无。

一、两可

指点号在后引号内外均可,即既可在每个引号的后引号外添上点号(“”,或“”。),也可在每个引号的后引号内添上点号(“,”或“。”)。

(一)第一“可”,指点号可在外,在每个引号的后引号外添上点号(“”,或“”。)。
1.“可外”之改动见下(为述说简便,略去原文中关系不大的文字,下同):

……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2.《用法》怎么说。
关键看引文是否完整且独立使用。

B.2.1行文中表示引用的引号内外的标点用法
当引文完整且独立使用,或虽不独立使用但带有问号或叹号时,引号内句末点号应保留。除此之外,引号内不用句末点号。当引文处于句子停顿处(包括句子末尾)且引号内未使用点号时,引号外应使用点号;当引文位于非停顿处或者引号内已使用句末点号时,引号外不用点号。
示例5: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使之“藏之名山”,忍受了人间最大的侮辱。
示例6:在施工中要始终坚持“把质量当生命”。

关键语,除此之外。“此”,指引文完整且独立,或带有问号或叹号,才保留后引号内点号。
可读出有二:引文不完整或不独立使用,后引号内不用句末点号;引文停顿处后引号外应使用点号。
3.标点使用。
课文的句子,两个冒号分别提示范围都是一句。既是一句,则每一句的句中引号的后引号外为逗号,句末引号的后引号外为句号。见(一)之“1”。

或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是完整一句,可独立使用,故引号的后引号内用句末点号。
答曰,如果“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是完整一句。那么,它的前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就不是完整一句而是半句了。可以半句接着整句的吗?或说是半句可以单独存在的吗?

(二)第二“可”,指点号可在内,在每个引号的后引号内添上点号(“,”
或“。”)。
1.“可内”之改动见下:

……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2.《用法》怎么说。
凡“冒号+引号”,引号的后引号内都有点号。

4.7.3.1 (冒号)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如“说”“例如”“证明”等)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示例2:她高兴地说:“咱们去好好庆祝一下吧!”
示例3:小王笑着点了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

4.8.3.4 当引号中还需要使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示例:他问:“老师,‘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A.6.3 冒号应用在有停顿处,无停顿处不应用冒号。
示例1: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有停顿)

B.1.5 冒号、逗号用于“说”“道”之类词语后的区别
示例1:他说:“晚上就来家里吃饭吧。”

B.2.1 行文中表示引用的引号内外的标点用法
示例8:俗话说:“墙头一根草,风吹两边倒。”用这句话来形容此辈再恰当不过。

3.标点使用。
课文的两个句子,句中均用冒号提示,所示范围都是一句。既是一句,则每一句的句中引号的后引号内为逗号,句末引号的后引号内为句号。见(二)之“1”。

(三)他山之石,可否攻玉?
1.相似于(一)之“1”——点号在外(“”,或“”。)——以下为(“”,)。
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94页:

小说家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借助超凡的想象力,用语言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我们知道那是鲁迅笔下的杨二嫂;……

2.相似于(二)之“1”——点号在内(“,”或“。”)——以下为(“。”)。
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名著导读》,22页: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也有大量哲理诗,如:“麻雀看见孔雀负担着它的翎尾,替它担忧。”(第58首)“太阳穿一件朴素的光衣。白云却披了灿烂的裙裾。”(第112首)

(三)两可都对?
若非,孰是孰非?
如题,诚盼赐教。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8179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