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2683个阅读者,2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4-5-31 17:20

《血证论》唐容川卷七诸方2[原创]



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血证论》唐容川卷七诸方2
  牛膝散
  牛膝(三钱)川芎(钱半)蒲黄(三钱)丹皮(三钱)桂心(三钱)当归(四钱) 当归川芎蒲黄丹皮。四药和血。桂枝辛温以行之。牛膝下走以引之。用治下焦瘀血。温通经脉。无不应 验。方义亦浅而易见。
  桃仁承气汤
  桃仁(五钱)大黄(二钱)芒硝(三钱)桂枝(二钱) 桂枝禀肝经木火之气。肝气亢者。见之即炽。肝气结者。遇之即行。故血证有宜有忌。此方取其辛散。合 硝黄桃仁。直入下焦。破利结血瘀血去路。不外二便。硝黄引从大便出。而桂枝兼化小水。此又是一层意义。
  小调经汤
  当归(三钱)赤芍(三钱)没药(二钱)琥珀(二钱)桂枝(二钱)细辛(五分)麝香(少许) 当归补血。赤芍行血。树脂似人之血。没药为树脂所结。故能治结血。琥珀乃树脂所化。故能化死血。四 药专治瘀血。亦云备矣。而又恐不能内行外达也。故领以辛桂麝香。使药性无所不到。而内外上下。自 无伏留之瘀血。所以不循经常者。多是瘀血阻滞。去瘀即是调经。
  小柴胡汤
  柴胡(八钱川产为真)黄芩(三钱)半夏(三钱)大枣(三枚)人参(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二 钱) 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惟 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 中。方取参枣甘草。以培养其胃。而用黄芩半夏。降其浊火。柴胡生姜。升其清阳。是以其气和畅。而腠理 三焦。罔不调治。其有太阳之气。陷于胸前而不出者。亦用此方。以能清里和中。升达其气。则气不结而 外解矣。有肺经郁火。大小便不利。亦用此者。以其宣通上焦。则津液不结。自能下行。肝经郁火。而亦用 此。以能引肝气使之上达。则木不郁。且其中。兼有清降之品。故余火自除矣。其治热入血室诸病。则尤 有深义。人身之血。乃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即随阳明所属冲任两脉。以下藏于肝。此方非肝胆脏 腑中之药。乃从胃中清达肝胆之气者也。胃为生血之主。治胃中。是治血海之上源。血为肝之所司。肝 气既得清达。则血分之郁自解。是正治法。即是隔治法。其灵妙有如此者。
  犀角地黄汤
  犀角(钱半)生地(五钱)白芍(三钱)丹皮(三钱) 犀牛土属。而秉水精。地黄土色。而含水质。二物皆得水土之气。能滋胃阴。清胃火。乃治胃经血热之正 药。然君火之主在心。故用丹皮以清心。相火所寄在肝。故用白芍以平肝。使君相二火。不凑集于胃。则 胃自清而血安。
  甘露饮
  天门冬(三钱)麦门冬(三钱)生地黄(三钱)熟地黄(三钱)黄芩(三钱)枳壳(一钱)石斛(三 钱)茵陈(三钱)甘草(一钱)枇杷叶(二片去毛) 陈修园曰。胃为燥土。喜润而恶燥。喜降而恶升。故用二地二冬石斛甘草。润以补之。枇杷枳壳。降以顺 之。若用连柏之苦。则增其燥。若用术之补。则虑其升。即有湿热。用一味黄芩以折之。一味茵陈以渗 之足矣。盖以阳明之治。重在养津液。方中地冬等药。即猪苓汤用阿胶以育阴意也。茵陈芩枳。即猪苓 汤用滑泽以除垢意也。
  清燥救肺汤
  人参(一钱)甘草(一钱)黑芝麻(一钱)石膏(二钱)阿胶(一钱)杏仁(一钱去皮尖)麦冬(二 钱)枇杷叶(炙一片)冬桑叶(三钱) 喻嘉言曰。诸气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绝无一方治肺之 燥者。诸呕喘痿之属于上。亦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呕属胃经。以喘属肺。是则呕与痿属之 中下。而惟喘属上矣。所以亦无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之属于肺者。非行气。即泄气。间有一二用润 剂。又不得肯綮。今拟此方。名清燥救肺。大约以胃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冬知母。能清金滋水。 以苦寒而不用。至苦寒降火之药。尤在所忌。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倘更以苦寒下其 气。伤其胃。尚有生理乎。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证。庶克有济。
  保和汤
  甘草(二钱)阿胶(三钱)百合(三钱)知母(三钱)贝母(三钱)五味子(一钱)天冬(三钱)麦 冬(三钱)桔梗(三钱)薄荷(一钱)饴糖(三钱)薏苡仁(三钱)马兜铃(二钱) 肺经之津足。则痰火不生。而气冲和。若津不足。则痰凝火郁。痿咳交作。而气失其和矣。方用饴糖甘草 阿胶。补胃以滋肺津。复加清火祛痰敛浮解郁之品。凡以保护肺金。使不失其和而已。葛可久此方。虽 不及救肺汤之清纯。然彼以滋干为主。此以清火降痰为主。各方用意不同。无相诋訾。
  麦门冬汤
  麦冬(二两)半夏(六钱)人参(四钱)甘草(四钱)粳米(一盏)大枣(十二枚) 参米甘枣四味。大建中气。大生津液。胃津上输于肺。肺清而火自平。肺调而气自顺。然未逆未上之火 气。此固足以安之。而已逆已上之火气。又不可任其迟留也。故君麦冬以清火。佐半夏以利气。火气降。 则津液生。津液生而火气自降。又并行而不悖也。用治燥痰咳嗽。最为对症。以其润利肺胃。故亦治隔 食。又有冲气上逆。挟痰血而干肺者。皆能治之。盖冲脉起于胞中。下通肝肾。实则丽于阳明。以输阳明 之血。下入胞中。阳明之气顺。则冲气亦顺。胞中之血与水。皆返其宅。而不上逆矣。此方与小柴胡合看 更明。小柴胡是从胃中引冲气上行。使火不下郁之法。此方是从胃中降冲气下行。使火不上干之法。 或去粳米加蜜。更滋润。
  四磨汤
  人参乌药槟榔沉香(各等分) 上药磨水煎服。治上气喘急。取人参滋肺。以补母之气。取沉香入肾。以纳气之根。而后以槟榔乌药。从 而治之。泻实补虚。洵为调纳逆气之妙法。盖肺为阳。而所以纳气下行者。全赖阴津。故用人参以生津。 肾为阴。而所以化气上行者。全赖真阳。故用沉香以固阳。为沉其水。故能直纳水中之阳也。
  桂苓五味甘草汤
  桂枝尖(三钱)云茯苓(四钱)炙甘草(二钱)五味子(一钱) 此治肾中水气腾溢。阴火上冲。面赤咽痛。咳逆诸病。桂苓抑水下行。水行即是气行。然逆气非敛不降。 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浓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苏子降气汤
  苏子(三钱)半夏(二钱)当归(三钱)陈皮(二钱)前胡(二钱)浓朴(一钱)沉香(一钱)甘 草(一钱)生姜(三片) 气即水也。水凝则为痰。水泛则为饮。痰饮留滞。则气阻而为喘咳。苏子生姜半夏前胡陈皮。宣除痰饮。 痰饮去而气自顺矣。然气以血为家。喘则流荡而忘返。故用当归以补血。喘则气急。故用甘草以缓其 急。出气者肺也。纳气者肾也。故用沉香之纳气入肾。或肉桂之引火归元为引导。
  肾气丸
  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四钱)山药(四钱)云茯苓(四钱)泽泻(四钱)牡丹皮(五钱)川附片(三 钱)肉桂(二钱) 肾为水脏。而其中一点真阳。便是呼吸之母。水足阳秘。则呼吸细而津液调。如真阳不秘。水泛火逆。则 用苓泽以行水饮。用地萸以滋水阴。用淮药入脾。以输水于肾。用丹皮入心。以清火安肾。得六味以滋 肾。而肾水足矣。然水中一点真阳。又恐其不能生化也。故用附子肉桂以补之。若加牛膝。便具引火归 元之功。若加知柏。又治上热下寒之法。如去桂附。加麦冬五味。则纯于滋阴。兼治肺金。
  辛字润肺膏
  羊肺(一具洗)杏仁(四钱)柿霜(五钱)真酥(五钱)真粉(三钱)白蜜(五钱) 为末。搅匀入肺中。炖熟食。真粉即上白花粉。真酥即上色羊乳。如无以黑芝麻捣烂代之。方取肺与肺 同气。而用诸润药。以滋补之。义最浅而易见。然方极有力可用。
  琼玉膏
  生地(一斤汁)白蜜(一斤)人参(八两)云苓(十二两) 生地汁合白蜜入瓷瓶内。云苓人参为末。和匀。放水中煮三昼夜。悬井中昼夜。取起。仍煮半日。白汤化 服。为润利肺经之妙剂。
  生脉散
  人参(三钱)麦门冬(三钱)五味子(七粒) 人参生肺津。麦冬清肺火。五味敛肺气。合之酸甘化阴。以清润肺金。是清燥救肺汤之先声。
  保元汤
  人参(三钱)黄芪(三钱)黑枣(三钱)炙甘草(二钱)煨姜(三片) 草与黑枣。大补中土。再加煨姜以温之。黄芪以鼓之。人参以滋之。总使土气冲和。上生肺金。肺阳布护。 阴翳自消。一切寒怯虚悸之症自除。此为温补肺阳法。与上滋肺阴法。为一寒一热之对子。
  六君子汤
  人参(三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甘草(二钱)陈皮(三钱)半夏(三钱) 四君子。补胃和中。加陈皮半夏以除痰气。肺之所以有痰饮者。皆胃中之水不行。故尔冲逆。治胃中即是治肺。
  天王补心丹
  当归(三钱)熟地黄(五钱)生地黄(三钱)远志(一钱)人参(三钱)丹参(三钱)天门冬(三钱) 麦门冬(三钱)元参(三钱)桔梗(钱半)酸枣仁(三钱)柏子仁(三钱)云茯苓(三钱)五味子(一钱) 陈修园曰。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耳。火不欲炎上。故以生熟地补水。使水上交于心。以元参丹参二冬。 使火下交于肾。又佐参苓以和心气。当归以生心血。枣仁以安心神。远志以宣其滞。五味以收其散。更 假桔梗之浮为向导。心得所养。而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枯舌疮秘结之苦哉。
  朱砂安神丸
  朱砂(一钱)黄连(三钱)生地(三钱)当归(三钱)甘草(二钱) 朱砂之重以镇怯。黄连之苦以清热。当归之辛以嘘血。更取甘草之甘。以制黄连之太过。地黄之润。以 助当归所不及。合之养血清火。安镇心神。怔忡昏烦不寐之症。可以治之。
  人参养荣汤
人参(三钱)黄芪(三钱炙)白术(三钱)甘草(钱半)当归(三钱)熟地(四钱)大枣(三钱)生 姜(三片)远志(一钱)桂心(一钱)陈皮(二钱)白芍(三钱)云苓(三钱)五味子(一钱) 此方即中焦取汁。奉心化赤以为血之义。参术草大枣。大补中焦。中焦谷化则汁益生。故加陈皮以 化谷。中焦水停则谷不化。故加姜苓以别水。水谷既化。中焦之汁自生矣。再用归地多汁以引其汁。凡系妇人催乳。用此足矣。若必令其奉心化血。则宜芍味以敛之。使荣行脉中。而不外散。加桂心远志。启 导心火。以助其化赤之令。补中者。开血之源也。导心者。化血之功也。敛脉者。成血之用也。此心火不足 之治法。与炙甘草汤建中汤相近。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6-4 09:08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6-4 09:08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3959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