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3361个阅读者,3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4-5-15 16:57

包拯三遇贵人[下载]



computer2014 发表在 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1.html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政治家。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曾多次受到贵人相助。纵观包拯的宦海生涯,有三个人的名字不能不提,他们分别是王尧臣、王拱辰和文彦博。正是这三位贵人的出现,让包拯得到了三次宝贵的升迁。这三次升迁都对包拯一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也为他陆续搭建了取得更大人生成就的舞台。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5-15 16:58
王尧臣(1003-1058年),字伯庸,应天府虞城县(今河南虞城)人,北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于宋天圣五年(1027年)高中状元,后于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位列宰执。
王尧臣是仁宗年间著名的文臣,工诗词,擅书,以文学出名,又载其又精于目录学,有《崇文总目》传世。欧阳修称赞其“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与其弟纯臣相友爱,世称孝悌者言王氏。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曾巩说“尧臣典内外制十余年,文辞温润”。史载“尧臣论议铿铿,正谊而不谋利,其最优乎”(《宋史》)。
包拯和王尧臣是同榜进士。景祐四年(1037年),王尧臣知审官院。在宋代,审官院专门负责考评审核下级官员。正是因为王尧臣的大力推荐,不被众人看好的包拯才得以由天长知县升为端州知州。
宝元二年(1039年),是包拯初入官场到天长工作的第三年。
宋代官员的任期一般为三年。当时的文官转迁称“磨勘”,根据官员身份的不同,磨勘对象又分为“选人”和“京朝官”。在京城工作的文官统称京朝官,根据其职级不同,京朝官又分为“京官”和“升朝官”。有资格上朝议政的官员称作“升朝官”,秘书郎以下的小官则称“京官”。而选人的级别更低,它是文官中最低的阶层,是除京朝官之外所有文官的统称。
包拯此时还没有获得京朝官的身份,因此,朝廷对他的“磨勘”只能在“选人”范围。包拯考中进士是天圣五年(1027年),这一年他29岁,年龄已经有点儿大了。后来,又因为个人原因回老家奉养了十年父母。就在去年(宝元元年,1038年),野心勃勃的党项人李元昊称帝造反,如今朝廷正忙着跟西夏人打仗,哪有心思去关心他这样一个低级官员的升迁?所以,尽管包拯在天长工作很努力,表现也很出色,但人们都认为即使任期将满,他也不会有什么太好的前程。
机会可以通过争取获得,运气却是争取不来的。不得不说包拯一生运气不错,很快好消息就来了。在包拯任期将满时,恰逢知审官院王尧臣奉命巡查南方诸州。
审官院是宋代负责审核下级官员的机构,主管考核转迁的朝廷大员前来考察,二人是老熟人,而且是同榜进士,可见包拯的运气确实不错。如不出意料,在宋史中以“善知人,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著称的王尧臣一定会亲自到天长看看,来考察考察这位“老同学”。如果能把握住这个机会,包拯的仕途或许还有可能更进一步。
出人意料的是,当年王尧臣竟过门不入。他既没有去天长,更没有会见包拯,这多多少少又让人们开始为包拯的前途担忧起来。
就这样,在众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经相关部门层层考评,包拯迎来了仕途的第一次升迁。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包拯任职期满后不但得以顺利升官,而且还得到了火箭式的提拔,他居然由正八品的大理寺丞直升为正五品的殿中丞。这一升职,意味着包拯在一夜之间竟官升六级!
在北宋初年,官员等级分为九品十八级,其品级又分为正品和从品。如宋代的五品官,就有着正五品和从五品之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包拯的官职从正八品升为正五品是升了三级,实际上却是一连擢升了六级。
王尧臣是包拯仕途上第一位贵人,他这次升职王尧臣确实功不可没。正是王尧臣的推荐提拔,包拯正式得以担任“端州知军州事”,开始成为主理大宋一州的军政长官。“知军州事”这一职务其实并不陌生,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州官。
追溯历史,端州置州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曾改名为高要郡,后来又改回了州级建制。宋代端州属广南东路,地处偏远,属于大宋文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此地多为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虽物产丰富,但一到夏天就会产生严重的内涝。因远离政治中心,当时许多人都愿意到此为官。
被朝廷安排到端州任职,包拯深感责任重大。初至端州,他就在府衙墙壁上留下一首名为《书端州郡斋壁》的诗作,表达了他一心想要做一名好官的理想:“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后来几经努力,包拯不但将端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彻底解决了当地的内涝问题,而且还在当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5-15 17:00
庆历议和期间,任劳任怨的包拯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转迁。
幸运的是,他在端州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出色的表现终于引起了朝廷的关注。经磨勘考评,包拯不出意料地当上了京朝官。
调入京师工作后,包拯的职衔由殿中丞升为度支判官,他的具体差遣是“勾当京东排岸司”。
北宋初年,朝廷于京师设京东、京西、京南、京北四排岸司。京东排岸司主要掌管经汴河运到京师纲船的粮运、分定和交卸,以两名京朝官任勾当官。这一差遣对包拯来说虽然只是循规蹈矩的迁转,却也意义重大,因为这标志着他从此有了“京朝官”的身份。
更为幸运的是,刚当上京朝官不久,包拯又遇到了一位贵人——当时担任大宋最高监察官御史中丞的王拱辰。
王拱辰(1012-1085年),字君贶,原名王拱寿,开封府咸平县(今河南通许)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高中状元。仁宗皇帝非常欣赏王拱辰的才能和品行,甚至还亲自把他的名字“王拱寿”改为了“王拱辰”。中状元后,少年得志的王拱辰在官场进步很快,不久就升任翰林学士、知审官院,并于庆历二年(1042年)当上了大宋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御史中丞,此时他才刚刚三十出头。史载王拱辰“论事强直”,很有主见。不过因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政见不合,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期间,王拱辰和他领导的御史台却成了新政的反对者。后几经沉浮,王拱辰又二度出任御史中丞,还担任过大宋的三司使。正是在其担任御史中丞期间,王拱辰一手将包拯调入了御史台并成为监察御史。
王拱辰将包拯调入御史台的原因很复杂。王拱辰不但是状元出身,而且还是大文豪欧阳修的连襟。天圣八年(1030年),就是因为抢穿了欧阳修的状元袍,志在必得的欧阳修才没拿到那一年的状元。后来,王拱辰和欧阳修虽然成了连襟,但欧阳修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导致二人一直针锋相对,谁也看不上谁。身为谏官的欧阳修是范仲淹的坚定支持者,处处为庆历新政发声。
包拯刚调到京城工作时,正遇大宋御史台人员严重不足,以至于在和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争斗中,御史台处处落尽下风。为此,王拱辰向朝廷奏请,要求为御史台补充新鲜血液。
贵为朝廷的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不能说增员就增员,但这件事难不倒状元出身的王拱辰。宋沿唐制,王拱辰参考唐代的官员制度,奏请朝廷恢复了废置已久的“监察御史里行”岗位。在物色人选时,王拱辰一眼就挑中了以孝行闻名天下的包拯。包拯名声不错,他不但深孚孝名,廉洁、自律,而且治理有方。一个人能同时拥有这些优点,让他来担任御史绝对是最合适的人选。
包拯能够得到王拱辰的赏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王拱辰本人也是一位大孝子。包拯不惜辞官十年以奉养父母,此事早已名闻天下,并引起了王拱辰的惺惺相惜。就这样,在端州任职期满后,刚到京东排岸司工作的包拯又于庆历三年(1043年)11月调到了御史台,开始担任监察御史里行这一职务。
宋代的监察御史里行又称里行御史,为低级官员担任监察御史的称呼,其任职两年考评合格后,方能转正获得监察御史的身份。正是王拱辰这位贵人的出现,包拯才得以调入御史台工作。因此,王拱辰是包拯人生路上的第二位贵人。
王拱辰的赏识改变了包拯一生的命运,担任监察御史里行不久,包拯就因为工作出色开始担任正牌监察御史。后来他一生许多广为流传、让人津津乐道的敢与权贵斗争的故事,大部分都发生在其担任监察御史期间。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5-15 17:01
时间很快就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五月。此时,包拯已先后调离御史台和京东路,正在陕西路担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转运使。
这天,正在任上忙于工作的包拯突然接到一纸调令。看到调令包拯才知道,自己已经被调到了河北路,差遣还是转运使,但职衔却由工部员外郎改为了刑部员外郎。
朝廷有命,不敢不从,包拯立即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回朝谢恩赴命。颇具戏剧性的是,包拯在河北路任转运使只有短短的几十天,他甚至还没来得及熟悉摸清河北路的情况,朝廷对他的工作又有了新的安排。
庆历八年(1048年)6月,接朝廷诏令,河北路转运使包拯改任三司(宋代的三司指盐铁司、度支司和户部司,分别主管全国盐铁茶专卖及征税、财赋的统计与支调、户籍的登记和管理)户部副使,即主管户部工作的三司副使。
当时包拯并不知道,之所以会有这一改命,一切要得益于文彦博的大力推荐。
文彦博(1006-1097年),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历任知县、通判,由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后改任河东转运使,知秦州、益州,入朝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庆历八年(1048年),升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后因事被贬,于至和二年(1055年)二度拜相。
文彦博工书法、善墨翰,多有书法传世。《宋史》称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任将相50年,声名闻于四夷”、“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文彦博也和包拯同登天圣八年皇榜,二人一生交集较多,后来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这年正月,文彦博正式拜相。他很了解包拯,知道这位老同学懂经济、有办法、有操守而且有爱心。尽管满朝大臣都认可他的能力,但是没有人推荐他来担任要职。
拜相以后,文彦博发现朝廷特别需要一个在税赋、钱粮方面有能力的人到三司工作。知道包拯在钱粮、税赋方面一直深有见解,与其让他在地方上处理复杂的军政事务,不如回到中央总理全国的钱粮、田亩、人丁和税赋。就这样,在文彦博的推荐下,只当了短短几十天河北转运使的包拯再次履新,回到了人人羡慕的朝堂。
自庆历六年(1046年)6月离开京城出任京东转运使,到庆历八年(1048年)6月到三司上任,包拯在短短两年时间辗转了三个工作岗位。从京东路到陕西路,再到河北路,虽然他在各地任职的时间都不长,甚至连河北路的情况都没来得及摸透,但是每到一处,他都给当地带来了许多不小的改变。
文彦博是包拯人生路上的第三位贵人。此后,包拯一生又多次辗转工作岗位,后来又是因为文彦博的推荐和相助,当上了大宋朝堂上下人人闻风丧胆的谏官。特别是在他人生失意的时候,又是因为文彦博的大力帮助,才得以顺利回到朝堂。此后包拯历任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后来又陆续升任三司使、枢密副使,宋跻两府,终成大宋一代名臣。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3264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