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4-5-10 17:35

《金匮要略浅注陈修园》卷1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1[原创]



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金匮要略浅注陈修园》卷1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1
【金匮要略原文】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1)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2)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3)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4)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5)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6)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7)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陈修园补注】
夫(呕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各不相同。今)呕家(因内)有痈脓。(与诸呕自当另看。切)不可治呕。(俟其痈已)脓尽(则呕)自愈。
【陈修园浅注】此以痈脓之呕撒开。以起下文诸呕也。
【陈修园补注】(呕家必有停痰宿水。若)先呕却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阳将复。)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因热而饮水过多。热虽去而饮仍留。此)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新水之致呕者其一。又)呕家(水从呕去。)本(当作)渴。今(反)不渴者。心下(着)有支饮(愈动而愈出)故也。此属支饮。(宿水之致呕者又其一。)
【陈修园浅注】此以呕后作渴为欲解。先渴后呕为停饮。呕而不渴为支饮也。
【陈修园补注】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热则)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
师曰。(数不尽为热也。而虚者亦见数脉。)以(过)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其)脉乃数。(此)数(不为胃热。而)为客热。(揆其所以)不能消谷。(皆)胃中虚冷故也。(又)脉弦者。(肝邪之象也。土虚而木乘之。)虚(则受克)也。(今)胃气(匮乏)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推其致病之由。)寒(本)在于上。(而)医反下之。(土气大伤。)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陈修园浅注】此言误汗而脉数。误下而脉弦。当于二脉中认出虚寒为胃反之本也。
【陈修园补注】(上言数为客热。今则推言及脉微而数乎。盖)寸口脉微而数。微则(卫虚而)无气。无气则荣(气随卫气而俱)虚荣。荣(气随之)虚则血(日见)不足。血不足(虽见阴火之数脉。而上焦之宗气大虚。)则胸中(必)冷。
【陈修园浅注】此承上节数为客热。而推言脉微而数者为无气。而非有热也。尤在泾云、合上二条言之。客热固非真热。不可以寒治之。胸中冷亦非真冷。不可以热治之。是皆当以温养真气为主。真气。冲和纯粹之气。此气浮则生热。沉则生冷。温之则浮热自收。养之则虚冷自化。若热以寒治。寒以热治。则真气愈虚。寒热内贼。而其病愈甚矣。【陈修园补注】(上言胃气无余。变为胃反。今且由胃而推言及脾乎。盖胃者阳也。脾者阴也。)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胃之阳)虚。涩则(为阴虚而)伤(在)脾。脾伤则(胃中所纳之谷。而)不(能消)磨。(化为糟粕而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不下行而上出。)名曰胃反。(若)脉和缓。其土气尚未败也。倘若邪甚而紧(液竭)而涩。其病难治。此承上节胃气无余。变为胃反。而推言其病之并在于脾也。病患欲吐者。(病势在上。)不可(强)下之。哕(虽在上。)而腹满。(却不在上。是病在下而气溢于上也。当)视其(二阴之在)前(在)后。知何部不利。(以药)利之(而)愈。
【陈修园浅注】此二节。言病势之欲上欲下。宜顺其势而利导之也。哕病应归橘皮竹茹汤节中。此特举之。与上节为一上一下之对子。非错简也。
【陈修园补注】(胸为阳位。呕为阴邪。使胸中阳气足以御邪。则不呕。即呕而胸亦不满。若)呕而胸满者。(是阳不治。而阴乘之也。以)吴茱萸汤主之。
【陈修园浅注】此言浊阴居阳位。呕而胸满也。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有声无物。谓之)干呕(无物则所)吐(者尽是)涎沫。(更兼)头痛者。(是寒气从经上攻于头也。以)吴茱萸汤主之。(温补以驱浊阴。又以折逆冲之势也。)
【陈修园浅注】此承上节而补出吐涎沫头痛。以明此证用此汤之的对也。李氏云、太阴少阴从足至胸。俱不上头。二经并无头痛证。厥阴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寒气从经脉上攻也。不用桂附用吴茱萸者。以其入厥阴经故耳。余皆温补散寒之药。
【陈修园补注】
(阳不下交而上逆。则)呕(阴不上交)而(独走。则)肠鸣。(其升降失常。无非由于)心下痞(所致)者。(以)半夏泻心汤主之。
【陈修园浅注】此为呕证中有痞而肠鸣者。出其方也。此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但治其中。而上呕下鸣之证俱愈也。
【陈修园补注】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呕。胃气逆也。若下利清谷。乃肠中寒也。今)干呕而(下)利(浊粘)者。(是肠中热也。可知呕为热逆之呕。利为挟热之利。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陈修园浅注】
此言热邪入里作利。而复上行而为呕也。与伤寒论大同小异。
【陈修园补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一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诸呕吐(有寒有热。食入即吐。热也。朝食暮吐。寒也。而此则非寒非热。但觉痰凝于中。食)谷不得下(咽)者。(以)小半夏汤主之。(祛停饮。散气结。降逆安胃。自效。)
【陈修园浅注】此为呕吐而谷不得下者。而出其总治之方也。【陈修园补注】
小半夏汤方
(见痰饮)呕吐。而(饮)病在(于)膈上。(饮亦随呕吐而去。故呕吐之)后思水者(知其病已)解。急(以水少少)与之。(以滋其燥。若未曾呕吐。而先)思水者。(为宿有支饮。阻其正津而作渴。渴而多饮。则旧饮未去。新饮复生。法宜崇土以逐水。以)猪苓散主之。
【陈修园浅注】此遥承第二节之意而重申之。并出其方治也。
猪苓散方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心烦心中懊。内热之呕也。今)呕而脉弱。(正气虚也。)小便复利。(中寒盛也。)身有微热。见厥者。(正虚邪盛。而阻格其升降之机也。此为表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为)难治。(以)四逆汤主之。
【陈修园浅注】
此为虚寒而呕者。出其方治也。阴邪逆则为呕。阳虚而不能摄阴。则小便利。真阴伤而真阳越。则身有微热。虚阳又不能布护周身。而见厥脉弱者。此表里阴阳气血俱虚之危候也。此症虚实并见。治之当求其本矣。
【陈修园补注】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四逆汤。为少阴之专剂。所以救阴枢之折也。然少阴为阴枢。少阳为阳枢。病主呕。今)呕而(不厥。)发热(不微)者。(是少阳相火之病也。以)小柴胡汤主之。
【陈修园浅注】此与上节。为一阴一阳之对子。少阴厥而热微。宜回其始绝之阳。少阳不厥而发热。宜清其游行之火。
【陈修园补注】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半夏(半升)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胃主纳谷。其脉本下行。今反挟冲脉之气而上逆。名曰胃反。)胃反呕吐者。(以)大半夏汤主之。
【陈修园浅注】此为胃反证出其正方也。千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而吐。外台治呕。心下痞硬者。可知此方泛应曲当之妙也。俗医但言半夏治痰。则失之远矣。
【陈修园补注】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又有阳明有热。大便不通。得食则两热相冲。)食已即吐者。(以)大黄甘草汤主之。
【陈修园浅注】此为食入即吐者出其方治也。东垣谓幽门不通。上冲吸门者。本诸此也。外台治吐水。可知大黄亦能开脾气之闭。而使散精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矣。
【陈修园补注】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二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胃反病为胃虚挟冲脉而上逆者。取大半夏汤之降逆。更取其柔和以养胃也。今有挟水饮而病)胃反。(若吐已而渴。则水饮从吐而俱出矣。若)吐(未已)而渴。欲饮水者。(是旧水不因其得吐而尽。而新水反因其渴饮而增。愈吐愈渴。愈饮愈吐。非从脾而求输转之法。其吐与渴。将何以宁。以)茯苓泽泻汤主之。
【陈修园浅注】此为胃反之因于水饮者而出其方治也。此方治水饮。人尽知之。而治胃反。则人未必知也。治渴。更未必知也。然参之本论猪苓散。伤寒论五苓散猪苓汤。可以恍然悟矣。且外台用此汤治消渴脉绝胃反者。有小麦一升。更得其秘。李氏云、五苓散治外有微热。故用桂枝。此证无表热。而亦用之者。以桂枝非一于攻表之药也。乃彻上彻下。可外可内。为通行津液。和阳治水之剂也。
【陈修园补注】茯苓泽泻汤方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桂枝(各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前言先吐却渴为欲解者。以其水与热随吐而俱去。今)吐后渴欲得水。(且以水不足以止其燥。)而贪饮(不休)者。(是水去而热存也。以)文蛤汤主之。(方中有麻杏生姜等。除热导水外。)【陈修园浅注】兼主微风脉紧头痛。此为吐后热渴而出其方治也。
【陈修园补注】文蛤汤方
麻黄(三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甘草石膏文蛤(各五两)生姜(三两)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
汗出即愈。干呕吐逆。(胃中气逆也。)吐涎沫。(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以)半夏干姜散主之。
【陈修园浅注】此为胃寒干呕者而出其方也。徐忠可云、此比前干呕吐涎沫头痛条。但少头痛。而增吐逆二字。彼用茱萸汤。此用半夏干姜散。何也。盖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一也。然前有头痛。是浊阴上逆。格邪在头为疼。与浊阴上逆。格邪在胸而满相同。故俱用人参姜枣助阳。而以茱萸之苦温。下其浊阴。此则吐逆。明是胃家寒重。以致吐逆不已。故不用参。专以干姜理中。半夏降逆。谓与前浊阴上逆者。寒邪虽同。有高下之别。特未至格邪在头在胸。则虚亦未甚也。
【陈修园补注】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各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病患(寒邪抟饮。结于)胸中(阻其呼吸往来出入升降之机。其证)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寒饮与气。相抟互击。逼处心脏。欲却不能。欲受不可。以致)彻心中愦愦无(可)奈(何之状。而不能明言)者。(以)生姜半夏汤主之。
【陈修园浅注】此为寒邪抟饮。似喘似呕似哕而实非者。出其方治也。徐忠可云、喘呕哕。俱上出之象。今有其象。而非其实。是膈上受邪。未攻肺。亦不由胃。故曰胸中。又曰、彻心中愦愦无奈。彻者。通也。谓胸中之邪既重。因而下及于心。使其不安。其愦愦无可奈何也。生姜宣散之力。入口即行。故其治最高。而能清膈上之邪。合半夏并能降其浊涎。故主之。与茱萸之降浊阴。干姜之理中寒不同。盖彼乃虚寒上逆。此惟客邪抟饮于至高之分耳。然此即小半夏汤。彼加生姜煎。此用汁而多。药性生用则上行。惟其邪高。故用汁而略煎。因即变其汤名。示以生姜为君也。
【陈修园补注】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
呕止停后服。(彼夫初病。形气俱实。气逆胸膈间。以致)干呕(与)哕。若手足厥者。(气逆胸膈。不复行于四肢也。以)橘皮汤主之。
【陈修园浅注】此为哕之不虚者而出其方治也。古哕证即今之所谓呃也。要知此证之厥。非无阳。以胃不和。而气不至于四肢也。
【陈修园补注】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更有胃虚而热乘之。而作)哕逆者。(以)橘皮竹茹汤主之。
【陈修园浅注】此为哕逆之挟虚者。出其方治也。徐忠可云、此不兼呕言。是专胃虚而冲逆为哕矣。然非真元衰败之比。故以参甘培胃中元气。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温。下其上逆之气。亦由上焦阳气不足以御之。乃呃逆不止。故以姜枣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阳。渐畅而下达。谓上焦固受气于中焦。而中焦亦禀受于上焦。上焦既宣。则中气自调也。【陈修园补注】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三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总而言之。病证不同。而挈要之道。在气则曰阴阳。在身则曰脏腑。)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5-12 15:24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5-12 15:24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5740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