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7-21 18:23

《王祯农书》农桑通诀集4蓄积12先王蓄积施惠民蓄以济凶乏常平仓义仓尽地利因人力



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王祯农书》农桑通诀集4蓄积篇第12诗解先王蓄积施惠民蓄以济凶乏常平仓义仓尽地利因人力食时用礼

题文诗:
古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

年食虽有,旱干水溢,民无菜色,岂非节用,

预备效欤?冡宰者视,年之丰凶,以制国用,

量入为出,祭用数仂,又以九贡,九赋九式,

而均节之.取之有制,用之有度,此理财之,

法有常而,国家蓄积,所以无阙.国无九年,

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蓄曰,

国非其国.蓄积者岂,非有国者,之先务也.

周礼有曰:仓人掌粟,入之藏辨,九谷之物,

以待邦用.若谷不足,止余灋用;有余则藏,

之以待凶,年而颁之.遗人也掌,邦之委积,

以待施惠,乡之委积,以恤民艰;门闗委积,

以养老孤,郊里委积,以待賔客;野鄙委积,

以待羇旅;县都委积,以待凶荒.以此可见,

先王蓄积,皆为民计,而非徒曰:藏富于国.

彼有损下,以自益剥,民以自丰.如商王之,

钜桥之粟,隋人洛口,之仓所积,虽多其岂,

先王预备,忧民之意?大抵无事,而为有事,

之备丰嵗,而为歉嵗,之忧是故,国有国之,

蓄积民有,民之蓄积.每当粒米,狼戾年计,

一嵗一家,之用余多,有仓箱富,余少者有,

儋石之储,各节其用,以济凶乏.以此固知,

尧之时有,九年之水,汤之时有,七年之旱,

国亡捐瘠,所为蓄积,多而备先,具者岂皆,

藏于国哉?盖必有藏,于民者矣.今为农者,

见小近而,不虑久逺,一年丰稔,沛然自足,

侈费妄用,快一时适,所收谷粟,耗竭无余,

一遇小歉,举贷出息,兼并之家,秋成倍称,

而偿还之.嵗以为常,不能振拔,其间有收,

刈甫毕无,以糊口者,其能给终,嵗之用乎?

尝闻山西,汾晋之俗,居常积谷,俭以足用,

虽间或有,饥歉之嵗,庶几免夫,流离之患.

书传有曰:收敛蓄藏,节用御欲,则天不能,

使之贫穷.信斯言也.近世利民.法如汉之,

常平仓谷,贱则增价,籴之不至,于伤农也;

谷贵则减,价而粜之,不使伤民.唐之义仓:

计垦田顷,畆之多寡,丰年纳谷,而储藏之,

凶年出谷,以赒贫乏;官为主之,务使均平.

是皆敛余,以济不足,虽遇俭嵗,不忧饥殍.

然尝考之,汉史贾生,与文帝曰:汉之为汉,

几四十年,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彼一时也.

自此文帝,躬行节俭,化天下至,景帝末年,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民亦富庶,人徒见古,

蓄积常有,余后之蓄,积常不足,岂天生物,

不如古多,人之谋事,不如古智?盖古之费,

给有限而,后之费给,无穷无怪,乎有余不,

足之不同.诚使天下,耕者因人,力所至尽,

地力所出,食之以时,用之以礼,男有余粟,

女有余布;上之人复,明大学之,生财之道,

妥以御之,公私两裕,君民俱足,何患蓄积,

不如古哉?故歴论之,敢以此言,佐时政云.

【原文】


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虽有旱干水溢,民无菜色,岂非节用预偹之效欤?冡宰眂【音视】年之丰凶,以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祭用数之仂,而又以九贡,九赋,九式均节之。取之有制,用之有度,此理财之法有常,而国家之蓄积,所以无阙也。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矣。蓄积者岂非有国之先务也。周礼:仓人掌粟入之藏,辨九谷之物,以待邦用。若谷不足,则止余灋(法)用;有余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委积并去声】,以恤民之囏(艰);阨门闗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賔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羇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以此见先王蓄积,皆为民计,非徒曰:藏富于国也。彼有损下以自益。剥民以自丰。如商王钜桥之粟,隋人洛口之仓,所积虽多,岂先王预备忧民之意哉?


大抵无事而为有事之备,丰嵗而为歉嵗之忧,是故国有国之蓄积,民有民之蓄积。当粒米狼戾之年,计一嵗一家之用,余多者仓箱之富,余少者儋【音檐】石之储,莫不各节其用,以济凶乏。此固知尧之时,有九年之水,汤之时,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所为蓄积多而备先具者,岂皆藏于国哉?盖必有藏于民者矣。今之为农者,见小近而不虑久逺,一年丰稔,沛然自足,侈费妄用,以快一时之适,所収谷粟,耗竭无余,一遇小歉则,举贷出息于兼并之家,秋成倍称而偿之。嵗以为常,不能振拔,其间有收刈甫毕,无以糊口者,其能给终嵗之用乎?

尝闻山西汾晋之俗,居常积谷,俭以足用,虽间有饥歉之嵗,庶免夫流离之患也。传曰:“收敛蓄藏,节用御欲,则天不能使之贫”。信斯言也。

近世利民之法,如汉之常平仓谷,贱则增价籴之,不至于伤农;谷贵则减价而粜之,不使之伤民。唐之义仓:计垦田顷畆多寡,丰年纳谷而藏之,凶年出谷以赒(赈)贫乏;官为主之,务使均平。是皆敛其余,以济不足,虽遇俭嵗而不忧饥殍也。然尝考之汉史,贾生言于文帝曰:汉之为汉,几四十年,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彼一时也。自文帝躬行节俭以化天下,至景帝末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而民亦富庶,人徒见古之蓄积常有余,后之蓄积常不足,岂天之生物,不如古之多,人之谋事,不如古之智?盖古之费给有限,而后之费给无穷,无怪乎有余不足之不同也.诚使天下之耕者,因人力之所至,尽地力之所出,食之以时,用之以礼,则男有余粟,女有余布;上之人复眀《大学》生财之道,以御之,公私两裕,君民俱足,又何患蓄积之不如古哉?故歴论之,敢以此言佐时政云.

【注释】

1仂:le释 义;零数;余数。

2粒米狼戾:释 义:谷粒撒得满地都是。形容喜获丰收的景象。

【原文及注】

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虽有旱干水溢,民无菜色,岂非节用预备之效欤?冢宰胝(音视)年之丰凶,以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祭用数之仂(音乐)。而又以九贡、九赋、九式均节之。取之有制,用之有度,此理财之法有常,而国家之蓄积,所以无缺也。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矣。蓄积者,岂非有国之先务耶?《周礼》:“仓人掌粟入之藏,辨九谷之物,以待邦用。若谷不足,则止余法用;有余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委、积,并去声。以恤民之艰;阨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以此见先王蓄积,皆为民计,非徒曰藏富于国也。彼有损下以自益,剥民以自丰,如商王钜桥之粟,隋人洛口之仓,所积虽多,岂先王预备忧民之意哉?
大抵无事而为有事之备,丰岁而为歉岁之忧,是故国有国之蓄积,民有民之蓄积。当粒米狼戾”之年,计一岁一家之用,余多者仓箱之富,余少者儋(音担)石之储,莫不各节其用,以济凶乏。此固知尧之时有九年之水,汤之时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所为蓄积多而备先具者,岂皆藏于国哉?盖必有藏于民者矣。
今之为农者,见小近而不虑久远,一年丰稔,沛然自足,侈费妄用,以快一时之适,所收谷粟,耗竭无余。一遇小歉,则举贷出息于兼并之家,秋成倍称而偿之。岁以为常,不能振拔。其间有收刈甫毕,无以糊口者,其能给终岁之用乎?
尝闻山西汾晋之俗,居常积谷,俭以足用,虽间有饥歉之岁,庶免夫流离之患也。传日:“收敛蓄藏,节用御欲,则天不能使之贫。”信斯言也,

近世利民之法,如汉之常平仓,谷贱则增价籴之,不至于伤农;谷贵则减价粜之,不使之伤民。唐之义仓,计垦田顷亩多寡,丰年纳谷而藏之,凶年出谷以购(音周)贫乏;官为主之,务使均平。是皆敛其余以济不足,虽遇俭岁而不忧饥殍也。
然尝考之汉史,贾生言于文帝日:“汉之为汉,几四十年,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彼一时也。自文帝躬行节俭,以化天下,至景帝末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而民亦富庶。人徒见古之蓄积常有余,后之蓄积常不足,岂天之生物不如古之多,人之谋事不如古之智?盖古之费给有限,而后之费给无穷,无怪乎有余不足之不同也。诚使天下之耕者,因人力之所至,尽地力之所出,食之以时,用之以礼,则男有余粟,女有余布;上之人复明《大学》生财之道以御之,公私两裕,君民俱足,又何患蓄积之不如古哉?故历论之,敢以此言佐时政云。

【译文】

古时候,耕种三年,定有一年的余粮,耕种九年,定有三年的.余粮,虽然遇到水旱灾害,老百姓没有挨饿的,难道不是节俭有储备的功效吗?宰相依据年岁的丰歉,制订国家收支,量入为出,祭祀用其十分之一。又用九贡、九赋、九式来均匀调节。收入有法制,支出有限度,这成为理财的经常法则,所以国家的积蓄没有随乏。国家没有九年的积蓄叫做不足,没有六年的积蓄叫做.急迫,没有三年的积酱,就叫国不象国了。那末,积蓄难道不是立国的首要任务吗?

《周礼》说:“仓人掌管收入谷物的储藏,分别九谷的种类,准备国家支用。如果谷物不足,就缩减赈济的开支;如果有余,便储积起来,准备到凶年放赈。”“遗人掌管国家支用有余的资财,准备作为赈济之用:乡里的余财,用来賑做乡民的困乏;门关的余财,用来赡养孤寡老人:郊里的余财,用来接待宾客:野鄙的余财,月来接济羁留的旅客;县都的余财,作为灾荒的准备。”从这里可见先王的积密,都是为民众着想,不是一味藏富于国的。那种损害人民,丰裕自己,剥削百姓,肥充自己,象商王的矩桥之粟,隋代的洛口之仓,积蓄虽然很多,难道是先王爱民预积的意思吗?

大抵无事而作有事的准备,丰年想到歉年的愁苦,才能国家有国家的积蓄,人民有人民的积着。当丰收的年份,计算一家一年的吃用,余粮多的有仓廪的丰裕,余粮少的有倍石由的储藏,无不人人省吃俭用,储备着接济凶年。从这里可以想见尧时有九年的水灾,汤时有七年的早灾,而国内没有弃尸及饿死的人,固然是因为积蕾多而预先有准备,难道都是积蓄于国家吗?必然有积睿于民家的啊!

现在种庄稼的人,只顾眼前,不想久远,一年丰熟,感觉满足得很,放手乱花,寻退一时的快意,所收谷物,耗费得精光。一遇 悄有敬收,不得不忍受高利向兼并之家借贷,到秋收加倍偿还。每年走这老路,不能自拔。甚至有收割刚完,就没法糊口的,还谈什么终年的吃用呢?

听说山西汾晋一带的习俗,平时经常积谷,节俭得刚够使用,虽然偶有饥歉的年景,庶几可免流离失所的优患。书传上说:“收获进来保藏好,节省开支,克制欲望,老天就不能使你贫穷。”这话确实不错。
近世利民的措施,例如汉代的常平仓,谷贱时高价收进,不致伤农;谷贵时贱价卖出,不使平民受害。唐代的义仓,按照耕种田亩的多少,丰年纳谷储藏起来凶年出谷教济贫困;由官府主持,出纳务必公平。这些部足收储有余以济不足,虽然遇到荒年也不致有俄死的人。

曾经考查过汉史,贾谊向汉文帝 说过:“汉自建国以来,已将四十年,公私的
积蓄,仍使入忧痛。”那是那时的情况。自汉文箭亲自实行节俭,以教化天下,到汉聚帝末年,国家粮仓的积谷,陈谷年年增机,而百姓也富庶了。人们只看到古代的积蓄常常有余,后世的农幕常感不足,难道是老天的产物不如古代的多,人 们的谍事不如古人的机智吗?其实由于古代的花费有限,而后世的花费无穷,难怪有有余与不足的不同啊。果真能使天下的农民,凭借人力的所及,尽得地利的所产,平时节食,按礼节用,则男有余粮,女有余布,执政的人又懂得《大学》的生财之道而妥为运用,使公私两裕,君民俱足,还愁什么积蓄不如古代呢?所以-一一加以论述, 愿提供作为时政的帮助。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7-22 07:20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7-22 07:21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5118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