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7-4 17:02

《论衡》卷35量知篇3学士简练学道于师知晓礼义犹谷成饭食生肌腴胸中不学人君焉任



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王充《论衡》卷35量知篇诗解3学士简练学道于师知晓礼义犹谷成饭食生肌腴胸中不学人君焉任

题文诗:
谷类始熟,名之曰粟.舂之于臼,簸其秕糠,

蒸之于甑,舂之以火,成熟为饭,乃甘可食.

故可食而,食之味生,肌腴成也.粟未为米,

米未成饭,气腥未熟,食之伤人.人不学犹,

谷未成粟,米未为饭.知心乱少,犹食腥谷,

气伤人也.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

有益犹谷,成饭食之,生肌腴也.铜锡未采,

在众石间,工师凿掘,炉橐铸铄,乃能成器.

未更炉橐,名日积石.积石与彼,路畔之瓦,

山间之砾,其实一也.故夫谷未,舂蒸曰粟,

铜未铸铄,曰积石也.人未学问,曰矇矇者,

竹木之类.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未知所入.

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迹,乃成文字,

大者为经,小为传记.断木为椠,析之为板,

力加刮削,乃成奏牍.竹木粗苴,雕琢刻削,

乃成器用.何况人含,天地之性,最为贵乎!

不入师门,无经传教,以郁朴实,不晓礼义,

立之朝庭,犹如植笮,树表之类,其何益哉?

山野草茂,钩镰斩刈,乃成道路.士未入道,

邪恶未除,犹山野草,木未斩刈,不成路也.

染练布帛,名之曰采,贵吉之服.无染练治,

名縠粗也,縠粗不吉,丧人服之.人无道学,

仕宦朝庭,不能致功,犹丧人服,粗不招吉.

斲削柱梁,谓之木匠.穿凿穴坎,谓之土匠.

雕琢文书,谓之史匠.文吏之学,学治文书,

当与木土,之匠同科,安得程比,于儒生哉?

御史之遇,文书不失,分铢有司,之陈笾豆,

不误行伍.其巧习者,亦先学之,人不贵之,

小贱之能,非尊大职.无经艺本,有笔墨末,

大道未足,小伎过多,即使虽曰,吾多学问,

御史之知,有司之惠.饭黍梁餍,餐糟糠饱,

虽俱曰食,为腴不同.儒生文吏,学俱称习,

其于朝庭,有益不钧.郑子皮使,尹何为政,

子产比于,未能操刀,使之割也.子路使子,

羔为费宰,孔子曰贼,夫人之子.皆以未学,

不见大道.医无方术,云能治病.人问之曰:

何用治病?曰用心意.病者不信.吏无经学,

曰能治民.人问之曰:何用治民?曰以材能.

是与医无,方术以心,意治病也,百姓安信,

人君焉任?手中无钱,之市假使货主问曰:

钱何在焉?对曰无钱.货主不与.胸中不学,

犹手无钱,欲人君任,使之百姓,信之奈何?
  
  【原文】

  35·5谷之始熟曰粟。舂之于臼,簸其秕糠,蒸之于甑,舂之以火,成熟为饭,乃甘可食。可食而食之,味生肌腴成也。粟未为米,米未成饭,气腥未熟,食之伤人。夫人之不学,犹谷未成粟,米未为饭也。知心乱少,犹食腥谷,气伤人也。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食之生肌腴也。铜锡未采,在众石之间,工师凿掘,炉橐铸铄(1),乃成器。未更炉橐,名日积石(2)。积石与彼路畔之瓦,山间之砾,一实也。故夫谷未舂蒸曰粟,铜未铸铄曰积石,人未学问曰矇(3)。矇者,竹木之类也。夫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未知所入。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4),p之为板(5),力加刮削,乃成奏牍。夫竹木,粗苴之物也。雕琢刻削,乃成为器用。况人含天地之性,最为贵者乎!

  【注译】

  (1)橐(tuó驮):古代的风箱。
  (2)积石:这里指矿石。
  (3)矇(méng蒙):愚昧。
  (4)椠(qiàn欠):备书写用的长板。
  (5)p:同“析”。

  【译文】

谷类开始成熟叫粟。把它放在臼里舂,簸去瘪谷和糠壳,再放到甑里蒸,下面用火烧,蒸熟成饭,才香甜可吃。能吃的东西吃了,才味美长出肌肉显得丰满。粟没有舂成米,米没有蒸成饭,气味是生的还没有成熟,吃了会伤人。人不学习,就像谷类没有长成粟,米没有蒸成饭一样。知识和思想混乱贫乏,就像吃了生的谷类,气损伤人一样。学士在学问上下功夫磨炼,在老师教导下成熟起来,本身才变得对社会有好处,这就跟谷类最后蒸熟成饭,吃了能长出丰满的肌肉一样。铜和锡没有开采出来,在石头中间,经过工匠的开凿挖掘,炉火风箱的冶炼和铸造,才成为器具。没有经过炉火风箱的冶炼,称作积石。积石跟那路边的瓦片、山里的碎石,实际上是一样的。所以谷类没有舂过、蒸过叫粟,铜没有冶炼和铸造过叫积石,人没有学问叫矇。没有学问愚昧的人,就是竹木之类,竹子长在山上,树木生在树林,不知道要被用到那里。截断竹子做成竹筒,花破竹子可以做成竹简,用笔墨在上面书写,才成为文章,长的竹简写经,短的竹简作传记。断开木头做成椠,剖开椠做成板,用力加工刮削,才能成为写奏章的木简。竹子与木头都是粗糙的东西,经过雕琢刻削,才能成为器物使用。何况人怀有天地给的本性,是最可贵的呢!

  【原文】

  35·6不入师门,无经传之教,以郁朴之实,不晓礼义,立之朝庭(1),植笮树表之类也(2),其何益哉?山野草茂,钩镰斩刈,乃成道路也。士未入道门,邪恶未除,犹山野草木未斩刈,不成路也。染练布帛,名之曰采,贵吉之服也。无染练之治,名縠粗(3),縠粗不吉,丧人服之。人无道学,仕宦朝庭,其不能招致也(4),犹丧人服粗不能招吉也。

  【注释】
  (1)庭:通“廷”,下同。
  (2)笮(uó昨):古代有些竹器,像竹索之类,称作笮。这里指竹竿。表:古时把立在路边指示方向的木柱称作路表,把立在宫外供上书用的本柱称作谏表。这里的“表”,泛指木柱。
  (3)縠(hú胡):绉纱类丝织物。这里指未经煮染的粗糙纺织品。
  (4)致:根据文意,疑有误。(卓注:致功,功劳;35.3立功致化,)

  【译文】

 不入老师门下,没有经传的教导,就像郁朴样的东西,不懂得礼义,站在朝廷上,就像树根竹竿,立根木柱之类一样,那有什么好处呢?山野的草很茂密,用镰刀割掉,才能成为道路。读书人没有熟悉先王之道的时候,邪恶还没有除去,就像山野的杂草乱木还没有砍去割掉,不能成为道路一样。染煮过的布帛,叫做采,是高贵吉祥服装的材料。没有染煮加工过的,叫縠粗,縠粗不吉祥,是死了人才穿的。人没有学习先王之道,在朝廷做官,他不会给朝廷带来益处,就像死了人穿粗糙的衣服不会带来吉祥一样。

【原文】

  35·7能斲削柱梁,谓之木匠。能穿凿穴坎(1),谓之土匠。能雕琢文书,谓之史匠(2)。夫文吏之学,学治文书也,当与木土之匠同科,安得程于儒生哉?御史之遇文书(3),不失分铢(4)。有司之陈笾豆(5),不误行伍。其巧习者,亦先学之,人不贵者也(6),小贱之能,非尊大之职也。无经艺之本(7),有笔墨之末,大道未足而小伎过多,虽曰吾多学问,御史之知(8),有司之惠也(9)。饭黍梁者餍(10),餐糟糠者饱,虽俱曰食,为腴不同。儒生文吏,学俱称习,其于朝庭,有益不钧(11)。

  【注释】
  (1)坎:凹陷。
  (2)史匠:擅长写公文的人。
  (3)御史:这里指掌管文书的官吏。
  (4)分:古代重量单位,十分为一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分铢:这里用来比喻细小,犹言“一丝一毫”。
  (5)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而称官吏为有司。这里指负责祭祀的官吏。笾(biān边):祭祀时装果品的竹器。豆:祭祀时装肉食的器皿。
  (6)也:根据文意,疑是衍文。
  (7)艺:经。经艺:泛指儒家经书。
  (8)知:通“智”。
  (9)惠:通“慧”。
  (10)梁:根据文意,疑“粱”形近而误。
  (11)钧:通“均”。

  【译文】

能加工房柱屋梁的,叫做木匠。会凿穴打洞的,叫做土匠。能修饰文书的,叫做史匠。文吏的学问,只是学习办理公文,应该和木匠、土匠同类,怎么能跟儒生相比呢?御史办理文书,不出一点差错。主管祭祀的官吏陈列祭品,不会摆错行列。那些办理公文,摆祭品很熟悉的人,也是事先学过的,可是人们看不起他们,因为他们掌握的是低贱的本领,担任的不是人们尊重的重要职务。没有经学的根基,只有耍笔杆微不足道的本事,这就是大道理懂得不够而小伎俩太多,即使说我的学问多,有御史的智慧,主管祭祀官吏的聪明也罢。吃黍粱饱与吃糟糠饱,虽然都说吃饱了,但对人起的滋养作用不同。儒生和文吏,学到的东西都声称很熟练,但他们对于朝廷,好处是不一样的。

  【原文】

  35·8郑子皮使尹何为政(1),子产比于未能操刀使之割也。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孔子曰:“贼夫人之子(2)”。皆以未学,不见大道也(3)。医无方术,云:“吾能治病。”问之曰:“何用治病?”曰:“用心意。”病者必不信也。吏无经学,曰:“吾能治民。”问之曰:“何用治民?”曰:“以材能。”是医无方术,以心意治病也,百姓安肯信向(4),而人君任用使之乎(5)?手中无钱,之市,使货主问曰:“钱何在?”对曰:“无钱。”货主必不与也。夫胸中不学(6),犹手中无钱也,欲人君任使之,百姓信向之,奈何也?

  【注释】

  (1)郑:参见29·14注(1)。子皮:姓罕,名虎,字子皮。春秋时郑国上卿。尹何:郑国的一个年轻人。郑子皮使尹何为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子皮想让尹何治理封邑,郑大夫子产说他年轻了,不行。这好像一个人不会拿刀而让他去割东西,多数情况下是要损伤自己的。

(2)引文参见《论语·先进》。

  (3)见:见识。这里是懂得的意思。大道:这里指先王之道。

  (4)向:向往。信向:这里是信赖的意思。

  (5)用:“任使”连用,与“信向”相对为文,故疑“用”是衍文。下文“欲人君任使之,百姓信向之”,可证。

  (6)不:根据文意,疑是“无”之误。《太平御览》卷六○七、卷八三六引《论衡》文作“无”,可证。

  【译文】

郑国子皮让尹何治理政治,子产以一个人不会拿刀而让他去割东西常常会割伤自己作比喻。子路让子羔做费邑的地方长官,孔子说:“害了别人的子弟。”这都是因为他们年轻没有学习,不懂得先王之道。就像医师没有医术,说:“我能治病。”别人问他:“用什么来治病呢?”回答:“用心意。”病人一定不会相信他。官吏不懂经学,说:“我能治理老百姓。”别人问他:“拿什么来治理老百姓呢?”回答:“用才能。”这跟医师没有医术,用心意来治病一样,老百姓怎么肯信赖,君主怎么能信任和使用他呢?手里没有钱,到市场上去,假使老板问:“钱在哪里呢?”回答说:“没有钱。”老板一定不肯给东西。看来,心中没学问,就像手里没有钱,想要君主信任、使用,老百姓信赖,怎么行呢?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7-6 06:55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7-6 06:56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4653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