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6-30 17:40

《论衡》卷33答佞篇1君子礼防情义割欲小人纵贪利欲逾礼犯义惟圣贤以九德检行事效考言



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王充《论衡》卷33答佞篇诗解1君子礼防情义割欲小人纵贪利欲逾礼犯义惟圣贤以九德检行事效考言

题文诗:
或问曰贤,行王道得,尊官厚禄,何必为佞,

以取富贵,必以佞取,爵禄者不,能禁欲也;

人知力耕,可以得谷,勉贸可以,得货然而,

盗窃由不,能禁情欲.以礼进退,人莫不贵,

虽然而由,违礼者众,尊义者希,心情贪欲,

志虑乱溺.夫佞与贤,者同材佞,以情自败;

偷盗与田,商者同智,偷盗者以,欲自劾也.

问曰佞与,贤者同材,材行宜均,佞人曷为,

独以情败?曰富贵皆,人所欲也,虽有君子,

之行犹有,饥渴之情.君子者则,以礼防情,

以义割欲,故得循道,循道无祸,小人乃纵,

贪利之欲,逾礼犯义,故得苟佞,苟佞有罪.

贤者君子;佞人小人.君子小人,本殊操异,

取舍不同.问曰佞与,谗者同道,有以异乎?

曰谗与佞,俱小人也,同道异材,俱以嫉妒,

为性施行,发动之异.谗口害人,佞事危人,

谗人则以,直道不违.佞人依违,匿端谗人,

无诈虑佞,人有术数.是故人君,皆能远谗,

亲仁莫能,知贤别佞.人或难曰:人君皆能,

远谗亲仁,而莫能知,贤别佞然,则佞人意,

不可知乎?曰佞可知,人君莫知.庸庸之君,

不能知贤;不能知贤,不能知佞.唯圣贤人,

以九德检,其行事效,以考其言.行不合于,

九德言不,验于事效,人非贤则,佞矣夫知,

佞以知贤,知贤知佞;知佞然后,贤智自觉,

知贤其则,奸佞自得.贤佞异行,考之一验;

情心不同,观之一实.循名责实,察言观行.


  【原文】

  33·1或问曰:“贤者行道,得尊官厚禄,矣何必为佞(1),以取富贵,必以佞取爵禄者,不能禁欲也;知力耕可以得谷,勉贸可以得货,然而必盗窃,情欲不能禁者也(2)。以礼进退也,人莫不贵,然而违礼者众,尊义者希,心情贪欲,志虑乱溺也(3)。夫佞与贤者同材,佞以情自败;偷盗与田、商同知(4),偷盗以欲自劾也(5)。

  【注释】
  (1)矣:递修本作“人”,可从。
  (2)情:私情,私心。
  (3)溺:沉湎而无节制。
  (4)知:通“智”。
  (5)劾(hé核):揭发罪状。
  【译文】

有人问:“贤能的人实行先王之道,能得到高官厚禄,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去谄媚奉承,来取得富贵呢?”我说:谄媚奉承的人知道实行先王之道可以得到富贵,但却一定要以谄媚奉承来取得爵位和俸禄,是因为不能克制贪婪的欲望;人是知道努力耕作可以获得粮食,努力经商可以得到财富,然而一定要去盗窃,是因为私心得不到克制,以礼制来决定自己做官还是辞官,这样的人没有不被尊重的,然而违背礼制的人多,尊奉道义的人少,这是私心贪婪,神志昏乱而执迷不悟的缘故。其实,谄媚奉承的人与贤能的人才智相同,只是谄媚奉承的人由于私心而自取灭亡;偷盗的人与种田的、经商的才智相同,只是偷盗的人由于贪心而自投法网。

  【原文】

  33·2问曰:“佞与贤者同材,材行宜钧(1),而佞人曷为独以情自败?”曰:“富贵皆人所欲也,虽有君子之行,犹有饥渴之情。君子则以礼防情(2),以义割欲(3),故得循道,循道则无祸,小人纵贪利之欲,逾礼犯义(4),故进得苟佞(5),苟佞则有罪(6)。夫贤者,君子也;佞人,小人也。君子与小人本殊操异行,取舍不同。

  【注释】

  (1)钧:通“均”。
  (2)则:递修本作“耐”,可从。耐(néng能):通“能”。防:防止,这里是克制的意思。
  (3)割:断绝。这里是“抑制”的意思。
  (4)逾:越过。这里是“违犯”的意思。
  (5)进:疑衍文。上文“故得循道”,文例相同,可证。苟:不正当。
  (6)“循道则无祸”,“苟佞则有罪”,与王充在《幸偶篇》中表达的“无德受恩,无过遇祸”的观点有矛盾。

  【译文】

有人问:“佞人与贤者才能相同,才能和操行应该是相称的。那么佞人为什么偏偏因为有私心而自取灭亡呢?”我说:富贵是人共同的欲望,即使有君子的操行,还是会有饥渴的私欲。只是君子能用礼制来克制私心,用道义来抑制私欲,所以能够遵循先王之道,遵循了先王之道就没有灾祸。而小人则放纵贪利的欲望,违犯礼义,所以采取不正当的献媚讨好,不正当的献媚讨好就会招来罪过。可见,贤者是君子,佞人是小人。君子与小人本来操行就不同,行为取舍的标准也不一样。

  【原文】

  33·3问曰:“佞与谗者同道乎?有以异乎?”曰:“谗与佞,俱小人也,同道异材,俱以嫉妒为性,而施行发动之异(1)。谗以口害人,佞以事危人,谗人以直道不违(2)。佞人依违匿端(3);谗人无诈虑,佞人有术数(4)。故人君皆能远谗亲仁,莫能知贤别佞。难曰:“人君皆能远谗亲仁,而莫能知贤别佞,然则佞人意不可知乎(5)?”曰:“佞可知,人君不能知。庸庸之君,不能知贤;不能知贤,不能知佞。唯圣贤之人,以九德检其行(6),以事效考其言。行不合于九德,言不验于事效,人非贤则佞矣。夫知佞以知贤,知贤以知佞;知佞则贤智自觉,知贤则奸佞自得(7)。贤佞异行,考之一验;情心不同,观之一实。

  【注释】
  (1)发动:这里是动机的意思。
  (2)以:疑是衍文。“谗人直道不违”与下文“佞人依违匿端”,正反成义,可证。直道:直言。不违:不避。
  (3)依违:依从或违背。指摸棱两可。端:苗头。这里指动机。
  (4)术数:谋略。这里是阴谋诡计的意思。
  (5)意:根据文意,疑是“竟”字形近而误。
  (6)九德:《尚书·皋陶谟》中,皋陶认为可以用来考察一个人性情真假的九条道德标准,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7)得:得到,找到。这里是识别的意思。
  【译文】
 有人问:“谄媚奉承的人与说坏话陷害人的人是一路货呢?还是有区别呢?”我说:“谗人与佞人都是小人,一路货伎俩不同,都是以嫉妒为本性,但采取的行动与动机却不一样。谗人是用口害人,佞人是以事害人;谗人公开说不隐瞒自己的意见,佞人则模棱两可地隐藏自己的动机;谗人没有欺骗的心计,而佞人存有阴谋诡计。所以君主能疏远谗人而亲近仁人,不能识别贤人与佞人。指责的人会说:“君主都只能疏远谗人亲近仁人,而不能识别贤人与佞人,那么佞人就不能识别了吗?”我说:“佞人可以识别,而君主不能识别。平庸的君主,不能识别贤人;不能识别贤人,就不能识别佞人。圣贤的人,用九条道德标准来检验人们的行为,根据办事的效果来考察人们的言论。行为不符合九条道德标准的,言论不被办事效果证明的,这种人就不是贤人而是佞人。看来能识别佞人就可以识别贤人,能识别贤人就可以识别佞人;能识别佞人就自然会觉察到贤智的人,能识别贤人就会自然地发觉奸佞的人。贤人与佞人的操行不同,而考察他们的是同一个标准;他们私心不同,而看到的却是同一效果。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7-3 07:03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7-3 07:03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2933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