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2624个阅读者,2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6-4 05:45

彝文翻译世家[分享]



贵州高致贤 发表在 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1.html

高致贤
贵州省大方县东关乡彝族农民罗文笔家,三代人从事彝文翻译工作,迄今已有七十年的历史了,被人们誉为彝文翻译世家。
罗文笔(1866—1946),原是当地的汉文先生,一九一六年他参加耶稣教后,与一位彝文老先生将“赞美诗”译成彝文在彝族教徒中传唱,开创了贵州汉文彝译的历史。一九二九年,北平地质研究所的丁文江来到大方,发现有彝文,便追踪找到罗文笔,请他将七篇彝文译为汉文、拉丁文、彝文对照本,集为《爨文丛刻》一书,送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书成后,丁文江许罗文笔任县知事,罗谢绝,要求政府批准办一所彝民学校,传授彝文。
解放后,罗文笔的次子国义继承父志,钻研彝文。一九五五年,毕节地区成立彝文编译组,罗国义应聘当了该组编译,将珍贵的彝文书《西南彝志》译成汉文出版,和《爨文丛刻》一起收藏于北京民族文化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民族学院兴办彝文班,于一九八一年聘请罗国义到中央民族学院任教,他的教学效果很好,受到国家民委和学院领导的好评。去年,罗国义病休回乡后,又由他的侄子罗正仁应聘到中央民族学院任教。一九八四年底,大方县成立彝文编译组,罗正仁的弟弟罗正光又被聘为该组的编译。
七十年来,罗文笔家祖孙三代从事彝文翻译,译出《爨文丛刻》、《西南彝志》等,共六七百万字的书籍,并向数以千计的学生传授了彝文,为彝文的推广、应用作出了贡献。

特注:一、本文发表于1986年3月6日《贵州日报》第三版。两天后在《人民日报》原文发表,可署名为潘帝都。潘原为贵州日报记者部主任,刚调任人民日报驻贵州记者不久,当时我与他联不上,给人民日去信亦如泥牛入海,令我十分气愤。好在《民族团结》杂志也发表了我的此文。若潘帝都或其亲友看到此注,希告潘甭再剽窃了!
二、而今,罗国义、罗正仁已先后辞世,他们的后代仍在研究和从事彝文工作。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6-5 06:59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6-6 07:22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5815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