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2879个阅读者,6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3-26 16:04

三朝帝师李泌:唐朝最出色的外交家[下载]



computer2014 发表在 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1.html

贞元三年(787),“四起四落”的李泌终于接受了唐德宗的任命,出任中书侍郎一职,成为拥有实权的宰相之一。这一年他66岁,离生命的终点还有两年。
德宗之重用老人李泌,事出有因。当时,唐朝西边的强邻吐蕃不断入侵,给边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德宗继位以来,吐蕃几乎每年都要兴兵进犯,有史可查的次数高达33次之多。经过“四镇之乱”“泾原兵变”后,唐德宗变得小心翼翼,对吐蕃的无理要求一再满足,给钱给粮,“许每年与赞普彩绢一万段匹者”,原本就不富裕的国库更显囊中羞涩。
当唐德宗决定把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泾州、灵州四地割让给吐蕃时,李泌坐不住了,他坚决反对,认为安西、北庭两镇将士困守孤城二十年,忠心不改,现国无褒奖,却弃之而去,天下何守?唐德宗何尝不知?可吐蕃之盛,远非如今的唐朝可以对抗,两害相权取其轻,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放弃。
李泌一生好黄老之学,名利如过眼云烟,多次辞任朝廷授予的官职,多以闲人身份陪伴皇帝左右出谋划策。这一次,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他决定不再推辞,出任宰职,拯救危若累卵的外交危机。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3-26 16:04
李泌家世显赫,他姓李,却不是李唐皇室,而是隋朝的世家李弼一族后人,该家族在前朝的地位与李唐家族平起平坐,同为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成员,传到唐玄宗朝时已是六世高门。
在传统社会,贵族出身的人心中多多少少有一股傲气,是为风度,或我们今天讲的个性。李泌也不例外,青年时,他就开始研究黄老之学,对《道德经》中的“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印象深刻。这句话解释了李泌坚辞担任高官的缘由:朝堂凶险,不如做个白衣,落得自在。
李泌自小被人誉为神童,有次唐玄宗招他入宫,想考一考他的才学是否像别人说得那么神,便指着他和宰相张说正在下棋的棋盘说:“你二人以此赋诗一首吧!”张说以文学才能拜相,是玄宗朝的文坛领袖,诗云:“方如棋局,圆如棋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诗中的“圆、方”暗指“天、地”,把棋盘比作天地,把下棋喻为动静,富有哲学意味。
李泌闻后,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诗云:“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他把张说的天地大观之相,换成了人生命题;更容易使人感同身受,引得玄宗连连称赞,就连平时看不起世家高门的张说也称他为“小友”。
李泌成年后,玄宗便让其跟着太子,将他视作大唐朝堂的栋梁来培养。
李泌出身世族,有傲骨,在政治上与张说、张九龄等文学派宰相交好,对李林甫、杨国忠等吏治派颇为不屑。玄宗朝文学派和吏治派的斗争公开化,初入朝堂的李泌瞧不上溜须拍马的杨国忠。杨国忠又是个嫉贤妒能的人,生怕未来太子掌权后李泌会取代他的位置,便找出了他写的一首诗歌,告他诽谤朝政。
事情本来不大,晚年的玄宗很烦党派倾轧,想大事化小。谁料李泌的贵族脾气上来了,加上黄老之学的影响,他直接递交了“辞职报告”,躲到山里做闲人去了。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3-26 16:05
李泌这一走,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太子李亨在灵武自立为帝后,才被人想起。新立的唐肃宗孤立无援,需要建立自己的行政班子,老臣们大都随玄宗跑到四川去了,肃宗想起自己太子府的旧臣李泌,派人四下寻找。
山中无甲子,岁尽不知年。原本打算终老山林的李泌知道国家遭逢大变,儒家的士人精神占了上风,他决定出山,前往灵武拜见肃宗。
唐肃宗见到李泌高兴坏了,拉着他的手聊了一整夜。此时肃宗很为难,他在灵武登基,虽然有军队拥戴和部分大臣支持,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得到玄宗的首肯。他怕天下不认可,被后世指责为乱臣贼子。
李泌不这么认为,他料定把天下搞成这副模样,玄宗内心肯定痛苦万分,悔之晚矣。知道肃宗登基的消息,他非但不会生气,反而会如释重负。当下,父子二人都在试探对方,玄宗不能确定肃宗对他的态度,故对登基一事不表态,给自己留后路。如果肃宗主动表态,写一封信给玄宗,不谈朝政,只谈父子亲情,玄宗一定会支持肃宗。
果然,玄宗接到信后,欣然接受了太上皇的身份,肃宗悬着的心落了下来。肃宗更加信任李泌,封他做宰相,李泌坚决推辞,说自己受不了朝堂的斗争,想平叛后再回山里。肃宗了解他的个性,不再坚持,让他以军师的身份辅佐自己。之后,李泌说谁堪大用,谁就能升迁。肃宗遇到难题,第一时间也会找他商量,别人说李泌“权逾宰相”,地位比宰相还高。
道家说“不争是争”,不与他人争宰相之位的李泌,反而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更高,李泌对道家智慧的运用炉火纯青。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3-26 16:05
在李泌的帮助下,肃宗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执政班子,可以专心平叛了。安禄山在洛阳称帝,肃宗对打败来势汹汹的叛军没有信心,李泌说:“据我观察,安史新军胸无大志,他们把洗劫长安城的财物一箱箱运回自己的老巢河北,足可见没有问鼎天下的想法,只不过是一群盗贼而已。”
李泌看问题透彻,安禄山的谋反多半是被杨国忠等人逼出来的,他手下的一帮河北兵跟着他打仗是为了钱。当年项羽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叛军在长安、洛阳抢了个盆满钵满,掉头就把钱财运回老家,足见他们成不了气候。
李泌让大将郭子仪率军进攻河东地区,兵锋直指叛军老巢河北,又让李光弼坚守太原,做出一副准备收复关中的态势。叛军夹在关中和河北之间,东西难以相顾,只能疲于奔命,唐军正好乘虚而入,歼灭叛军小股部队,积小胜为大胜。
李泌陪着肃宗度过了最黑暗的时期,在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攻势下,叛军节节败退,唐军势如破竹,兵临关中。肃宗做梦也想早日回到长安,急令前线军队立刻攻城。李泌表示不可,他认为唐军应该合兵一处,斩草除根,先剿灭根据地河北的叛军,关中便成了关门打狗之势,可不战自定。
急躁的肃宗发火了:“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坚持先收复两京,李泌默然。结果,唐军打下两京后,没有乘胜追击,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给了河北叛军休整的时间,叛军迅速集结军队,又攻破了长安。
“权逾宰相”的李泌已引起肃宗身边其他近臣的嫉妒,加上长安之败,皇帝在他面前丢了面子。李泌知道自己的锋芒太盛,该急流勇退。唐肃宗不许他全隐,只许“半隐”,在山间帮他修建了房屋,经常派人去请教政事,李泌成了顾问。肃宗这么做还有个说不出口的理由:李泌才智过人,如果投靠安禄山,后果不堪设想,必须监控起来。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3-26 16:06
唐代宗继位后,又把李泌召回朝廷,授予翰林学士一职。代宗做太子时,地位不保,肃宗一度想把天下兵马元帅一职授予三子建宁王。李泌力陈不可,劝说肃宗把这个实权官职交给太子,稳固了代宗储君的地位,这份恩情代宗一直记着。
第三次回朝后,代宗对李泌礼遇有佳,请其还俗,建了大宅子给他住。史书上没有记载李泌对还俗的看法,可能他根本没有抗拒,出家当道士,只是他自保的手段,借此告诉世人:我只是个没用的世外闲人。李泌的表演一半是演给皇帝看,一半是演给大臣看,这样可以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但朝堂中总有聪明人,又找个茬把他外放了。地方上李泌政绩突出,在杭州任刺史期间引西湖水建造了六口水井,杭州人民得惠甚多。
直到德宗朝,吐蕃攻势越来越猛,无人能处理时,李泌临危受命,第四次回到中枢。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了应对内乱,被迫调防于河陇地区的十几万军队增援关中,在名将哥舒翰的带领下驻守潼关,以备叛军。
河陇地区是唐朝西北部防守吐蕃的战略要地,范围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一部分。自吐蕃兴起后,唐蕃双方几次大战,唐军多处于下风,被迫放弃了对吐谷浑和西域诸国的控制权,将战线内缩到河陇一线。
玄宗继位后,唐朝国势强盛,玄宗多次命人攻伐吐蕃控制下的吐谷浑,希望恢复对西域的控制。战力彪悍的吐蕃大军丝毫不处于下风,双方打得有来有回,吐谷浑几度易手。
安史之乱打破了平衡,河陇地区成了真空地带。时任吐蕃赞普的墀松德赞是一代雄主,如果说松赞干布让吐蕃崛起,那么墀松德赞则将吐蕃推上了鼎盛,创造了吐蕃版的“开元盛世”,他本人也被藏族同胞尊为“三法王”之一。唐蕃两国最繁华的岁月时间大抵相当,真是一时瑜亮,可惜唐朝的衰落要比吐蕃早了三十多年,给了后者可乘之机。
安史之乱期间、墀松德赞率领20万大军进攻河陇之地,大获全胜,又联合云南的南诏国攻伐唐朝的西南,攻陷了军事重镇西昌。唐军对此毫无还手之力,还要派人假惺惺与吐蕃谈判,为平叛拖延时间。
墀松德赞的武功不仅于此,他曾率军进攻不肯臣服的印度各国,打得他们丢盔弃甲,一路攻打到恒河北岸,勒马提鞭,兴致盎然的吐蕃人在此竖立了一块石碑,纪念胜利。此后,土蕃又把枪头指向方兴未艾的阿拉伯帝国,势力侵入中亚地区。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3-26 16:06
唐德宗请李泌出任宰相,做了一辈子“小官”的李泌终于登上了人臣的顶峰,虽然他二十多年前就可以这么做。66岁的李泌自知时日无多,他见证过开元盛世的繁华,饱经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躲避过混乱的藩镇之祸,这一次,他要为大唐王朝贡献最后一次心力——困蕃!
炽盛的吐蕃不能硬碰,只能智取。李泌劝说德宗改变外交策略:“西联大食,北和回纥,东结南诏。”让唐王朝与三方势力结盟,组成“四国同盟”携手困住吐蕃这头猛虎。
唐德宗却犹豫不决,西联大食和东结南诏他可以接受,大食是远在中亚的阿拉伯帝国,与唐朝没有利益冲突,和吐蕃多次大战,互有胜负;南诏本是唐朝附属国,因杨国忠愚蠢的外交政策而转投吐蕃,吐蕃对南诏态度蛮横,早已引起南诏不满,想重回唐朝怀抱。让德宗为难的是回纥。
回纥从太宗朝便与唐朝结盟,共同讨伐突厥,突厥衰落后,回纥俨然成了比方草原的新主人,势力强盛,“拉弦者数十万”。安史之乱时,回纥配合唐军参与平叛,为此勒索了大量金钱,劫掠中原。战后,回纥可汗欺负唐朝软弱,不断勒索,动不动就派兵威胁边境,早有南下之谋,其威胁不在吐蕃之下。
唐德宗还是雍王时,曾出访回纥,回纥可汗说他和代宗是兄弟,自然就是德宗的叔叔,所以侄子见叔叔应该行回纥的“拜舞”大礼,相当于中原的三跪九叩了。对于以天可汗自居的唐天子来说,这无疑是奇耻大辱,德宗据理力争,坚决不拜,最后是可汗的母亲出面向德宗道歉,才了结此事,但回纥对唐朝的轻蔑已暴露无遗。
事情过去了25年,唐德宗仍耿耿于怀。李泌劝说他:“当年侮辱陛下的登利可汗已被现任可汗杀了,回纥也有与大唐和平共处的意愿,多次遣使示好,陛下应该考虑重新修复关系。”
唐德宗反问:“那朕是不是应该褒奖现任可汗?此事不用再议,等朕的子孙去恢复关系吧!”其实,德宗是在与吐蕃还是回纥结盟一事上摇摆不定。如果与回纥结盟激怒了吐蕃,那大唐损失的就不只是割让四州之地了。
李泌毫不气馁,先后劝说德宗不下15次,为了大唐天下,放下个人恩怨。唐德宗态度渐渐发生了变化:“容朕徐思之。”
为了给德宗找“台阶”,李泌向回纥提出:回纥可汗迎娶一名唐朝公主,从此两国变成亲家,唐德宗是可汗的岳父,女婿向岳父称臣。回纥可汗很高兴地答应了这门亲事,唐德宗也找回了面子,双方结盟水到渠成。
贞元四年(788),回纥可汗派出了千人使团前往长安迎娶咸安公主,主宾双方相谈甚欢。可汗递上了一封语气谦和的奏疏称:“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德宗大悦,史称“贞元之盟”。自此回纥骑兵不停骚扰吐蕃控制下的河陇和天山地区,冲突持续了半个世纪,极大减轻了唐朝边防压力。一年后,南诏上表归顺,南诏王为表忠心,与唐军合兵攻打吐蕃,连拔十六城,斩杀数万吐蕃军。西边的大食也不甘寂寞,勃然兴起的阿拉伯帝国挥师东进,与吐蕃展开大规模攻防战,吐蕃力不能支,把大量兵力抽调至中亚地区,才勉强抵挡住阿拉伯骑兵凌厉的攻势。
李泌的困蕃之策效果显著,不用一兵一卒,为大唐除去了心头大患。唐朝有了一个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德宗、宪宗、武宗才有机会专心处理国内的问题,唐朝得以在安史之乱后又延续了144年的国运,李泌的困蕃之策居功至伟。
贞元五年(789),贞元之盟两年后,李泌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先后服务过三位帝王,被尊为三朝帝师。李泌与朝堂若即若离,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是中唐时期最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3-27 07:13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31914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