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帖子主题:半月斋[分享]
1704个阅读者,3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2-12-3 18:33

半月斋[分享]



zhvo2013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我以为人不要老把某些高大形象、高光时刻,当成生活的常态,更不需要永远处成一个装扮上的状态里。

物以类聚,朋友当然自有其来,凡同学、同乡、同行、同事、同路、同羁、同病、同难、同仇、同逆、同罪,皆会促成朋友,但朋友最坚实和最久远的基础却是同好或同道。

要么是大智若愚,心里什么都清楚;要么大愚若智,心都在文辞上了。

奴才一生只有两种姿势,要么匍匐在地,要么执刀在手;奴才的道路都如锋刃一样窄,跪下去舔自己的泪,站起来舔别人的血。奴才和丈夫心里都会有英雄,大丈夫心里的英雄是用来崇敬的,用来见贤思齐的,小奴才心里的英雄是用来下跪的,用来证明自己是奴才的。

握手是军人们干的事,军人把手伸给对方,是表明自己手中没有武器,以示和平与友好。农人相见,只搭话,不握手。

方言是大地的神经末稍,越土的方言,越有巫气,好像离天地越近,操方言者便越发像土地的主人。方言又是本地人的隐身衣,他们随时可以在这隐身衣里遁形而去,而外地人只能明晃晃地奔跑在透明的语言里,无处躲藏。方言土得掉渣,却感觉奇妙。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钱氏家乘》俗语"富不过三代"即出自于此,它并不是说富三代一定破产,而是在讨论靠什么传家。家风必然以道德、耕读、诗书为上,靠财富则最差。

在做学问上头,不要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最反感那些头头是道的人生哲理。要知道这世上本来是没有鸡汤的,那些所谓的心灵导师把肉和骨头吃干净以后,端出来剩下的一缸子水,就成了鸡汤。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宋〕朱熹

自陈寅恪先生开创“以诗证史”之法以来,文学作品可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已成为史学界之共识。“以弹词证史”,将弹词长篇文本作为映射江南社会之镜,让读者通过民间曲艺此一途径,去探索江南的世间百态。

记忆并不可靠,人类的记忆系统并非忠实记录主人一切经历的摄影机,而是一座入库出库混乱、缺乏管理的资料馆,还时不时会被塞进一些奇怪的片段。

如果仅仅是观察情绪与大脑活动,真实记忆和虚假记忆几乎没有区别,在看到证据前,我们主观意识中的虚假记忆,就是等同于我们真实经历过的事情。所以当现实提醒你记错了的那一刻,你才会大为震惊,甚至难以接受。自己竟然对彻底虚假的事情深信不疑。这种记忆“背叛自己,与现实世界相悖”的感觉会让人很不舒服,甚至让人暗自疑心,这是不是精神病的表现。

清末,在太平天国13年的社会动荡之中,上海成为了江南地区画家和富裕收藏家的避难所,申城迅速发展成商业中心。大批江南富户的涌入与上海开埠后的都市化、国际化、现代化建设互为表里,既促进了画家身份与艺术风格的“海派化”,也推动了中外艺术融合的进程。“ “海派”是一个在时空经纬交织下诞生的历史词汇,从清末民初的上海地区的绘画进而进入京剧,再传导到文学、媒体领域。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从对艺术表现形式的评价,到一种文学艺术类型的指称,直至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特性的自我定义。

清末民初的上海城市更新迅速,雕花阳台、西式石刻门头……上海弄堂、石库门等中西混搭的建筑形式与室内设计的涌现,从物质上促进了传统与现代观念的融合。外来文化的影响与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造就了上海的摩登性,即平民化观念与时尚的,这也促使国画家的创作在题材、表现包括尺幅上,屡出新意以获大众的认可。

人们从时间的维度思考时,容易接受普世信仰,毕竟时间是矢向的;而从空间的维度思考时,却更容易接受特殊性。毕竟各地的人们都珍视与土地相连的传统。因为他呼唤的是强者。他以此挽救集体的尊严、人类的尊严。但他没有考虑那些未能做出决断的、未能付诸行动的弱者的尊严。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流是乡土文学,城市书写一直是比较弱的。如果我们截取1930年代的新感觉派到后来的张爱玲小说,再到五六十年代《上海的早晨》等作品,写大都市的作品的确是不如乡土文学成就高。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到晚清末年,我们会发现包括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以及曾朴的《孽海花》)、最早的小说杂志,以及韩邦庆《海上花列传》都是从上海开始的。当时,中国百分之九十的刊物和书籍都出自上海。晚清小说虽然起源于上海,但它们并不表现城市,也不表现乡村,而是表现中国,它是在讲述当时的中国故事。我认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是在书写晚清官府如何欺压百姓,包括梁启超、孙中山、鲁迅,都是通过书写回望灾难深重的中国。

大气动力系统的复杂与混沌—— 著名的“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或许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Edward N.Lorenz)1963年最先命名了这个气象学上著名的效应。

文化层面的困惑无法脱离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讨论,让人忧心忡忡的还有战争、流行病、地球变暖和撕裂的人类世界,在价值层面里你说服不了我,我也说服不了你。人类只要没有走到尽头,就还得生存下去,精神世界的问题就需要出口。复旦的校训是"自由而无用",文学就是无用之用,谁让你爱她呢?





作者声明:本帖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和华声论坛许可,不得转载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12-4 07:34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12-4 07:34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12-6 15:04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7617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