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2268个阅读者,2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2-8-22 18:27

王羲之《兰亭集序》与苏轼《寒食帖》[分享]



zhvo2013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书法,讲究书风。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公认为书法艺术的典范,它具有书法的“自然美”与“人工美”的普遍意义。王羲之写得太好看了,即便不懂书法的普通人,都认得那间于行楷之间的“美”字。“他的字与现代书法相通,却又称为过去,但又因其普遍性而永存于未来。”(日本·石川九杨《中国书法史》)而理解王義之《兰亭集序》书风的普遍性,是不是就是说,山水不因人而存在,然山水之美却因人的呼应而传世,两者又高度契合与协调,就像那音乐上的有名的“大三和弦”。
魏晋的黑暗,在王羲之那里是看不到的,一切的外部环境,都被此刻的“好心情”选择性过滤,剩下点画的舒缓有致,波折的行云流水。书法的形式,于此成为自我荡涤,与世无争的某种表现主义。
如果说,王義之的结构与章法,更多反映了眼睛与自然的美好关系,流动也好,静止也好,局部也好,整体也好,彼此相对地存在——“那一刻”的美好,从一开始就注定被艺术家锁定为“永恒”。华夏的山水画家们,所谓师法自然,大约从此直接获益。
后来,书法终于迎来革新时代。人们对于王羲之“普遍意义”审美疲劳,喜欢上了别扭新奇的“歪字”;《寒食帖》上半部分向右上倾斜,像个肩周风湿炎的老年患者;《松风阁诗卷》昂首踢腿,一律闪了腰地喊疼;《吴江舟中诗卷》右伸左缩,要不是读者心目中,自有一根拐杖暗示撑着,那字可就彻底凉倒了。
寒食以《寒食帖》名闻天下。在此之前,它只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祭祀忌日。
《寒食帖》所以在书画史上有着显赫地位,因为苏轼以其命名并设计了中国书画的文人规则。
中国绘画强调笔墨,替代语言的抒情叙事。就像苏轼那张叫《枯木怪石图》的传世名画。技术派看到毛笔的充分运用,点、勾、皴、擦,笔画分明,无处不书法,无处不中国。从中可以看到苏轼矛盾的心结:一边是刚刚抛洒的寂寥和伤感,散乱,逼窄,一边是渐渐向内收敛的自律和虔诚。读《寒食帖》,人们往往会谈到其内容(文本)的叙事性(语境),与形式(纸本)的情绪性(书境),两者高度统一,并依靠作者和读者的共鸣实现。
致力于书法形式的美学家们,更偏重于上述观点,对其书法本有的价值,则语焉不详。比如,把它归为文人书写作品。有什么意思呢?一来苏轼本人倡导尚意(写意),二来它与历代书法主流的追求不太一样。说白了,在走汉隶魏碑,晋唐楷体一路的书家们看来,苏体书法本身的形式美,要打折扣,它的价值显著地有着苏轼本人的道德文化的加持印迹。
《寒食帖》的生命力是北宋的苏轼,面对苍穹和人生的无声呐喊,沉重而鲜活,以“帖”的表面形式(物)存在,但此帖不仅是“物”,俨然新的生命体——复合了苏轼的生命个体和美学理解,以及千百年来人们的共鸣(共识)。它一边拷问着我们业已麻木的肉体,对抗人生无常,一边还得承受岁月无边的黑暗侵扰,独自寂寥下去。此后,更多不可预见的未知和变数。人们对于未来的担忧,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或将赋予《寒食帖》穿越近古,步入现代的意义。
《寒食帖》把苏轼人生低谷悲剧性审美,升华到了一个现代性的高度。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郁结,到了不得不突破的临界点。苏轼选择了以“性灵”做诗和写帖。作者声明:本帖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和华声论坛许可,不得转载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9-2 10:03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9-8 08:54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8579 s, 10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