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2-14 16:17

《盐铁论》卷23遵道诗解1丞相史:儒墨袭古不革不改文学:仁义不改改制适时[原创]



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盐铁论》卷23遵道诗解1丞相史:儒墨袭古不革不改文学:仁义不改改制适时

题文诗:
大夫曰与,御史未应.谓丞相史,曰文学也,

结发学语,服膺不舍,辞若循环,转苦陶钧.

其文繁如,春华无效,如抱捕风.饰虚言以,

乱实道古,以害今也.倘从之则,县官用废,

虚言不可,实而行之;不从文学,以为非也,

众口嚣嚣,不可胜听.诸卿也都,大府日久,

通先古明,当世今将,何从而可?丞相史进,

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者,正而不谲,

所由不同,俱归于霸.而必随古,不革袭故,

不改文质,不变而是,椎车尚在.故或作之,

或述之然,后法令调,于民器械,便于用也.

孔对三君,殊意晏相,三君异道,非苟相反,

所务时异.公卿既定,大业之路,建不竭本,

但愿无顾,细故之语,牵儒墨论.文学对曰:

师旷之调,五音其能,不失宫商.圣王治世,

不离仁义.故有改制,之名而无,变道之实.

上自黄帝,下及三王,皆明德教,谨其庠序,

崇尚仁义,以立教化.此乃百世,不易之道.

殷周因循,而昌秦王,变法而亡.诗经云虽,

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言法教故,没而存之,

举而贯之,贯而行之,何更为哉?仁义真情,

真情不变,真法常变,变以适情,情通古今.
 

【题解】道就是《孟子》所谓“遵先王之法”的意思。文学主张治国必遵“先王之法”、“圣人之道”,“举而贯之,贯而行之,可更为哉!”大夫则认为儒者“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丞相史也认为儒者“道迂而难遵”,亟力反对他们的“随古不革,袭故不改”。

【原文】

  大夫曰:御史!
  御史未应。
  谓丞相史曰:文学结发学语,服膺不舍,辞若循环,转苦陶钧。文繁如春华,无效如抱风。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从之,则县官用废,虚言不可实而行之;不从,文学以为非也,众口嚣嚣,不可胜听。诸卿都大府日久矣,通先古,明当世,今将何从而可矣?
  【注释】结发:解见《贫富篇》注释。这里当小孩讲。学语:这里指接受教育。服膺:牢牢记在心里。
  循环:往复相承,旋绕不绝。
  陶钧:制陶器用的转轮。
  两“如”字原都作“于”,今据黄季刚说校改。春华:春天的花。抱风:捕风,意思是说没有实效。
  语本《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云:李斯曰:“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嚣嚣:吵吵嚷嚷。
  卿:对丞相史的称呼。丞相史不止一人,故曰“诸卿”。都:居。大府:丞相府。(见《汉书·张汤传》注)
【译文】大夫说:御史!
  御史没有答应。
  对丞相史说:文学从小接受儒家的教育,把孔孟之道牢牢记在心里,说起话来反反复复,全是车轱辘话,像制陶器的转轮一样来回转动,用的言词如同春天的花朵那样华丽,但却像用手捕风一样毫无实效。他们说空话以乱现实,论古以害当世。依从他们的话,朝廷的财用就废滞,这些空话是不可付诸实行的;不依从他们的话,文学又表示反对,七嘴八舌地乱嚷嚷,听都听不过来。诸位在丞相府已经多年了,通晓古代历史,明察当今国事,你们看现在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原文】
  丞相史进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所由不同,俱归于霸。而必随古不革,袭故不改,是文质不变,而椎车尚在也。故或作之,或述之,然后法令调于民,而器械便于用也。孔对三君殊意,晏子相三君异道,非苟相反,所务之时异也。公卿既定大业之路,建不竭之本,愿无顾细故之语,牵儒、墨论也。

  【注释】语本《论语·宪问篇》。晋文公,解见《论儒篇》注释。齐桓公,见《轻重篇》注释。正:正派。
  所由:所走的道路。这里指所采取的策略。
  椎车,见《非鞅篇》注释。
  孔对三君殊意:指孔丘对鲁定公、鲁哀公、齐景公关于治理国家的办法有三种不同的说法。语本汉武帝元朔六年六月诏文。原文云:“朕闻五常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所繇(由)殊路,而建德一也。盖孔子对定公以徕远,哀公以论臣,景公以节用。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晏子:即晏婴,见《殊路篇》注释。三君: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晏子曾针对国君的不同特点,帮助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执政。《晏子春秋·外篇上》:“仲尼曰:‘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君子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
  细故之语:不识大体的理论。
【译文】丞相史离席向前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虽然他们所采取的策略不同,但都完成了霸业。如果一定要追随古道而不变革,因循守旧,形式和内容都不改变,就好比保存古老时代的独轮车一样。所以,有的需要创作,有的需要继承,这样法令才可以适用于百姓,器具才便于得到推广使用。孔丘在回答三个君主的问话时,讲的内容不一样;晏婴在辅助三个君主时,使用的方法不同,这不是轻率变化的,而是因为服务的时势不同。公卿既然确定了治理大事的路线,建立了使国家资财永不枯竭的基础,望公卿不要考虑那些不识大体的议论,不要被儒家、墨家的议论所牵制。

【原文】

  文学曰:师旷之调五音,不失宫商。圣王之治世,不离仁义。故有改制之名,无变道之实。上自黄帝,下及三王,莫不明德教,谨庠序,崇仁义,立教化。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殷、周因循而昌,秦王变法而亡。《诗》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言法教也,故没而存之,举而贯之,贯而行之,何更为哉?

  【注释】《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赵岐注:“师旷,晋平公之乐太师也。五音,宫、商、角、徵、羽也。”
  “道”原作“通”,今据卢文弨说、杨沂孙说校改。
  黄帝:轩辕氏,传说中远古时代帝王名。
  谨:重视。
  “循”原作“修”,今据俞樾、陈遵默说校改。
  这是《诗经·大雅·荡》文。朱熹《集传》曰:“老成人,旧臣也;典刑,旧法也。”“也”字原无,今据王先谦说补正。

法教:指典刑。
【译文】

文学说:师旷调和五音,离不开宫、商这些基本音调。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离不开仁义。所以,制度可以改变,而路线则不能改变,上至黄帝,下及夏禹、商汤、文武三王,没有一个不是宣扬德政,重视教育,崇尚仁义来进行教化的。这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原则。殷、周因为遵循了仁义而昌盛,秦始皇因为实行变法而灭亡。《诗经》上说:“虽然没有旧臣,还有旧法。”这就是说旧臣虽然死了,可以使旧法保存下来,并进一步贯彻执行,为什么要再改变呢?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2-17 06:41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2-17 06:42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4939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