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9603个阅读者,2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4-6-14 22:48

明 相 陈 汉 陈小中(安徽宿松) 陈美遐(四川盐亭)



赵良田 发表在 现代诗谷|新诗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10-1.html

元末明初,是一个历史风云激荡的时代。作为吴楚交汇处的古战场宿松县,承载了时代更迭的战火。时世造就英雄。在漫天硝烟中,从宿松大山深处,走出了一位胸怀大义的勇士。从一开始,行义举保一方平安,逐渐成长为一位征战天下,战功、政绩显赫的一品大员。他,就是江州“义门陈”中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陈汉。
“陈汉”既是地名也是人名。陈汉乡位于宿松县,作为地名有了600多年的历史;作为人名的陈汉,又名英,字如山,号华甫,生于1306年,卒于1401年,安徽省宿松县西乡陈武村(今宿松县陈汉乡钓鱼台村)人。陈汉的后裔沿着他当年生活、工作的轨迹分布在安徽、四川、陕西、江苏等地,后来发展到贵州、湖北、江西甚至世界各地,其中集中分布在安徽宿松、四川盐亭,两地各有万余人。
出生义门 身世显赫
陈汉系“义门陈”后裔。唐开元十九年(731年),陈朝陈宣帝(陈顼)第十三世孙陈旺任江州牧,因官置产于九江市(古称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艾草坪(现德安县车轿镇义门村)。于是陈旺率全家四代迁居于此。陈旺公成为义门陈肇基始祖。 从此,义门陈的故事就开始了。
从唐代到宋代,义门陈创下了历15代,332年,3978口,田产300余处,聚族而居、同饮共食、击鼓传餐、百犬同槽、孝义传世、耕读传家、家无私财、族产共有、人无贵贱、共同劳作、平均分配、医、学免费、和谐共处、久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谐团结最紧密的大家庭。创下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十三个之最。先后受到两朝9位皇帝29次旌表,被御赐为“义门陈氏”、“真良家”、“义居人”、“至公无私”、“义门世家”、“天下第一家”、“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等。受历代名宦、硕彦名儒苏轼、黄庭坚、朱熹、岳飞、欧阳修、陆游、文天祥、寇准等题诗作赋300余首,褒扬传颂。
义门陈氏在宋仁宗时期处于鼎盛期,有“宋代繁华看义门”之说。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因多种原因,朝廷决定把江州义门陈作为封建家庭的忠义样板分迁各地,教化天下。于是,宋仁宗下旨,大臣文彦博、包拯等主持分家,将义门陈分迁到全国72州郡(23个省、区),144个县,291个庄(另43个官庄不在分之列)。陈汉的分迁始祖陈延福公(皇帝赐名,封爵、为郞官)在举家分拆中,拈阄分迁到江宁句容庄(今江苏省句容市)。一直到延福公的第五代孙陈省一公时(元灭南宋时)为避战乱,迁松兹南乡龙溪镇,之后再迁宿邑西乡陈武村(今陈汉乡白鹤冲口,现被钓鱼台水库淹没)而居,省一公成为延福公支迁松始祖。文中的主人公陈汉即为省一公的孙子。陈汉一生娶了六位夫人,生九子:德複、德溥、德合、德麒、德麟、德庆、德杨、德赍、德厚,陈汉的九位儿子均袭爵在朝廷任职。根据宿松家谱记载:九子中的长子德複和五子德麟均随父进入川陕为官。
陈汉的父亲陈永卿继承义门陈的传统,在自家沿街的窗沿下、大门口都悬挂着标有“义门陈”字样的大红红木灯笼。路人一看,就知道是陈姓义门人家。虽家庭殷实,但广施博济,大半资产资助了穷苦百姓,是位名副其实的大善人。天灾时,到村子路口架锅熬粥做饭,布施给路过的饥民;周边的人家遇到什么困难,只要知道了都会施以援手。
陈汉的母亲吴胜娘是位才貌双全、行侠仗义的奇女子,对丈夫的仁善好施不仅不予阻拦,而且夫唱妇随,积极支持。俩人结婚多年一直无嗣,直到陈汉母亲35岁时才怀上了陈汉。民间传说是因为陈家的善举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特派白虎仙君下凡,为陈家传宗接代。在陈汉出生的晚上,永卿公在书房里看书昏昏沉沉地睡着了,梦见一只斑额白虎,从妻子的怀里一跃而出。他吓得大叫起来,急忙起身往房里跑去,丫鬟正笑容满面跑来向他报喜:“老爷,恭喜您!夫人生了个大公子!
保境安民 智勇双全
陈汉从小天资聪颖,十分好学,身强体壮,秉性刚直,智勇双全,胸怀大志,爱护民众,当地百姓都喜爱他。年轻时,当地一个贫困农民,租了地主的田地,有一年久旱不雨,庄稼颗粒无收,交不起租。财主以欠租为由,乘人之危,抢其妻作妾,并把其女一齐带走。陈汉闻讯大怒,当即去代那农民还清所欠租款,把农民的妻女救了回来。
陈汉初为元朝进士,官至万户。“元末徐寿辉据蕲黄(大别山南、长江以北行政区划的简称),汉为万户,率所部攻之。”使得徐寿辉损兵折将,大伤元气。
因元朝纲不振,言无可进,腐败成风,陈汉于是辞官回乡,隐居宿松,静待时机。
一次,有驻扎在邻县的强盗勾结本地土匪李氏,欲率众喽啰攻抢陈家及邻近村庄。在对方事先派人侦察时,被陈汉手下人发现并识破。陈汉一面指挥全村乡亲转移到村后的太平寨躲藏;一面通知附近村庄做好迎战准备。盗匪来时,扑了一个空,匪首气急败坏,下令搜山。在离太平寨百米处,陈汉手持弓箭喝住众匪:再上前则格杀勿论。众匪徒不知陈汉厉害,强行围攻。陈汉怒吼一声“左”,只见“嗖”的一声,一箭穿匪首左耳,匪首一手捂着流血的左耳,龇牙咧嘴地喊道:“给我冲”,“冲”字还未落音,又“嗖”的一声右耳中箭,匪首应声倒地,众喽啰一哄而散。陈汉一声令下,手舞大刀带领寨中勇士冲向敌阵,杀得贼寇抱头鼠窜。气急败坏的众土匪为了报复,放火烧了陈家邻近的村庄。陈汉等人望见邻村浓烟四起,他带着勇士们杀下山来,与之前陈汉部署好的其他几个村的民众一道将未及逃脱的土匪团团围住。一番厮杀,陈汉命令留下一个传话的,并割掉其双耳作为记号,命他回去告诉其他匪徒:若再犯我乡民者,将有来无回!见一个杀一个!从此,这一带的土匪再也不敢扰民。
但是,各地叛军流患仍时有犯境。陈汉想:到处是兵荒马乱,如何才能更好地保住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呢?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闲时率领民众习武,成立安保组织;在险要处建立寨子,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他深知唇亡齿寒,不仅要自己防范,还要团结周边甚至全县民众共同御敌。
元朝统治者残暴昏聩,各地战火纷飞。朝廷无暇顾及百姓死活,陈汉自告奋勇地站出来拯救民众。在建立好自己寨堡的基础上,四处联络,约定时间,在三溪口(以前的陈汉沟,水库未淹前旧地名)召开群英会。一时间,四面八方的头目齐聚三溪口。三溪口成为风雨际会之区,豪杰啸起之地。陈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话语犹如醍醐灌顶,照亮人心。大家正是缺少了主心骨,一致推选陈汉为寨王。 陈汉没有推辞,临危受命。他按照地域分布,确定全县建立四十八个分寨。各寨利用险峻的山水形胜,筑寨据守。明令保家卫民,对百姓秋毫不犯。忙时做到自给自足,闲时操练士兵。战事来了或派人联络或吹号擂鼓或点烽火,寨与寨之间不得各自为政,应团结一致,不分彼此,互通音信,相互策应,共同御敌。号令所到之处,无不遵行。四十八寨阵容甚壮,各有山兵逾千。陈汉置身沙场,沉毅果决,英勇顽强,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带领全县民众抗击一切来犯之敌,打了不少胜仗,深得全县民众的信赖和拥戴。虽如此,陈汉忧国忧民的思想却愈发强烈。
历史千万年,早已被湮没。48寨已不复存在,但太平寨里那残留在地面上的破损石墙,那儿时玩耍时拾到的刀茅碎片,穿越时空,仿佛还能看到连天烽火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陈汉横刀跃马,雄姿勃发,带领热血男儿杀敌保家卫民。
追随太祖 建功立业
明朝建立前夕,陈汉势力日益强大,拥有几万寨兵。为避免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山河破碎,在狼烟四起,群雄逐鹿的复杂形势中,陈汉把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百姓的幸福放在首位,审时度势,十分睿智地选择了朱元璋。
公元1361年8月,朱元璋率兵攻打江州(今江西九江市),陈汉乘机率领宿松籍义勇从敌人背后夹击,陈友谅战败,朱元璋攻克江州,并乘胜攻占蕲州等。从此,陈汉为大明江山建功立业。
为夺取大别山区,如湖北蕲春、英山、黄冈、罗田、广济、麻城、安徽太湖等由白莲教、弥勒教和民教(摩尼教)长期占领的教会根据地,陈汉凿修通了宿松经北浴直通毗邻蕲春的运兵运粮大道。大道为全长50里的重要战略要冲,为日后明军攻克鄱阳湖、西征湘鄂赣川提供了便捷。
1363年7月,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史书记载,鄱阳湖水战(1363.7.20-1363.8.26)前后历时37天,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与舰船之多,战斗之激烈,在我国古代水战史上都是空前的。这场战争,为朱元璋统一江南,荡平敌手,建立明王朝奠定了基础。
两军对垒,粮草缺乏,朱元璋派水军将领俞通海赴宿松通知陈汉、石良支援,并传达朱元璋“谁送粮,封宰相”的旨意。陈汉领命立即组织人员聚集粮草,不出三日,几千石粮草通过田丰里、青蒿里河道进入龙湖,顺利通过石良领兵新凿开的泾江,进入长江直奔鄱阳湖明军手中。明军得救,朱元璋大赞陈汉、石良,并谕待江山稳定后,再进相位。
西征残匪,镇抚川陕
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独霸一方,史称西吴政权。而西吴政权面临的形势是:东有张士诚、东南有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两广何真,西南有四川明玉珍、云南元朝宗室梁王巴匝剌瓦尔密等地方割据势力。
四川的明玉珍是天完帝徐寿辉的一位部将。他得悉陈友谅杀害徐寿辉后很是气愤,于是宣布与陈友谅决裂,并在重庆自立称帝,国号大夏。一开始,朱元璋采取“怀柔”政策,两人还互通书信。一方面,朱元璋派使者前去劝降,另一方面派能征善战而且富有山寨管理经验的陈汉任镇川陕,在“大夏”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开辟“根据地”,为日后征西、完成统一大业作准备。
陈汉领命,带领长子和五子率部化装成老百姓,由北浴小隘岭出蕲春,西上四川,一路声东击西。到四川后,迅速收拾了几个边缘地区的元末残余势力,一边加强军事布防,招兵买马,囤积粮草,扩张势力范围;一边休养生息,安抚百姓,兴学校,建城郭,濬沟渠,修水利,平道路。只要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陈汉是兴灭举废,靡计不施。公款不敷时,济以私橐。就这样,他一心扑在平定边疆事业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短短四年,势力范围扩大到十几个县。1371年,当陈汉两个儿子率部迎接西征名将傅友德入川时,里应外合,势如破竹,一路凯歌,进展十分顺利。
陈汉在离任川陕时,士兵和百姓多有不舍。后川陕各地,人们或建造纪念馆舍,或刻有功德牌匾,以纪念陈汉贤哲父子。其父子名号也被官方录入川陕名宦祠,受到川陕官民的普遍尊敬和崇拜。
朱元璋《赞陈汉敕》中曰:“尝考汉之说,天河也,汪洋也,瀚漫也,银河也。朕之臣以之爲名,豈不大哉!尝闻吉人天相,其必兆先。斯臣昔逢元季豪雄角触,汉独能倡义旅,以保生灵。当保之時,則与雄者战;当战之际,迎锋横茅,魁魁然,赳赳然,旗張鼓噪,孰敢当前?斯雄也!斯勇也!豈不与汉之汪洋、瀚漫相应乎。以是而观之,名以汉称,岂徒然哉?”语出道光版《宿松县志》。这段话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陈汉宏大的胸怀格局,社会动乱时,兴仁义之师“以保生灵”;大敌当前时,“迎锋横矛”,身先士卒,威风凛凛,仅一夫之雄,就足以令敌人闻风丧胆,仓皇逃窜!故朱元璋盛赞曰:朕臣真是人如其名啊!
调任陪都,佐理田赋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年号“洪武”。因陈汉有功又深得朱元璋信任,被调任陪都,授封南京大都督断事官,后,擢升朝中谏议大夫,署庸田令,佐理田赋。
陈汉在任断事期间,明胡缵宗在《安庆府志·武胄传》记载:“国(明朝)初归附,授大都督断事而汉又折狱明,先物论归原马。”意思是陈汉还能断明案件,将旧物归于原马。陈汉根据证据和事实来判断物品的原始所有者,并作出物品归还给原主的判决。这种判决不仅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也保护了物品原始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陈汉在署庸田令期间,明胡缵宗在《安庆府志·武胄传》中记载:“寻擢奉议大夫庸田署令佐理经费甚著,效劳楑司庶土,率多裨益。”意即:“不久,陈汉擢升奉议大夫佐理国库金银收支,后又在楑司庶土任职,大有作为。”
陈汉心系天下苍生,积极推行朱元璋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并藏利于民的政策。编“鱼鳞图册”,建立“富者多出,贫者少出”的纳税服役制度,推广屯田(军屯、民屯、商屯)制,实行“两税法”、设立“粮长制”(大户管小户)等。大力兴修水利,疏通农业命脉;奖励种植经济作物,搞好农民的钱袋子;节约政府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打击贪官污吏,除暴安良。
陈汉殚精竭虑地解决农村、农民、农业、农税问题,使得大明朝开始就奠定了惠农、亲农、利农的大好方向,深得赤贫出身的朱皇帝高度信任和喜爱。
在传家理政方面,康熙六十年清代名臣张楷《安庆府志·诰敕》记载:“前大都督断事官陈汉传家有治粟之能。”管子在《治国》中说:“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这是管子讲重视粮食生产的一句话。粮食生产,是君王执政之根本所在,是人君重大任务所在,是人口增长的重要途径,是治国的根本道路。足见,陈汉真正是雄才大略,国之栋梁。
荣归故里,荣获皇封
敕封陈汉。
康熙六十年张楷在《安庆府志·诰敕》载:“庸田之官所以司庶土、兴水利、咸丰秾(咸:全,都。秾nong:花木繁盛的样子。)、广储蓄亦重矣,宜选老练明达之材以居此任。前大都督断事官陈汉传家有治粟之能,居任著奉公之效。昔者屯营聚众保境安民,识主知几归于王国。当理西枢之事,已闻讼狱之平,爰擢大农之属员以祐国家之经费。兹颁新饽用示宠嘉,尔尚展其才能,勤其心志,俾仓廪实,府库克国,富兵强协毗,景运可封奉议大夫庸田署令陈汉。”
朱元璋对陈汉各项政绩的评价既高又全,夸他“老练明达”、“有治粟之能”、“保境安民,识主知几”!夸他在署庸田令期间“俾仓廪实,府库克国,富兵强协毗”,称赞他精忠报国,恪尽职守。
入阁拜相。
洪武十七年(1385年),陈汉已有78岁,依然在为朝廷效力,发挥余热,太祖皇帝很是感动,不禁想起当年的承诺,于是,亲迎陈汉入阁拜相,恩赐大学士,荣封光禄大夫,赐蟒赐玉。并封他原配妻子张氏为一品诰命夫人,二房妾汪腊娘、三房妾夏淑娘、四房妾朱妙本、五房妾王善静、六房妾徐善品等为诰命如夫人。追封其祖父省一公为资政大夫,祖母周氏为诰命夫人;其父永卿公诰封正二品资政大夫,母亲吴氏诰封正二品夫人,恩准其子孙“袭地袭爵,与国同永”。将其事迹载入明史通志。
清朝同治年间增修的四川《南部县志》载:“后乞休,太祖赐以歌有“稀罕老人七十余,虎头猿臂苍髯鬚”之句。从中得知:陈汉70多岁才退休,可见特别能吃苦,愿意无私奉献,一直深受太祖喜爱信任,为大明江山社稷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从明至今,这里的山称为“陈汉山”,这里的沟称为“陈汉沟”。自1748年至今该区域不论是称庄,区,还是乡,均冠以“陈汉”,这是宿松有史以来唯一用人名而定名的行政区域名称。
逝后多墓,流芳民间
陈汉殁于明惠宗建文三年正月初十日申时,享寿95岁,德高望重,松鹤遐龄。
关于陈汉的墓葬,有几种说法。
安徽宿松县:《安庆府志》载“葬于三溪口前陈汉山(山因陈汉而名)上锡地铜鼓坡虎形山(今钓鱼台村旁)。”墓前立有高碑:“明谏议大夫陈汉墓”,冢为圆形,颇具规模,墓地保存完好,200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盐亭县:1368年陈汉调回南京后,他的俩个儿子继续留在四川为官,完成未竟的事业。五子德麟后任保宁府太守敕授中宪大夫,妻儿都在宿松,任满回归原籍。
长子德複(又名廷章,字显德,号南山文学)初任临兆府推官,他在此又娶妻(素氏)开枝散叶。一家人后来世居华夏母亲—嫘祖故里:盐亭县富村驿未再回宿松。其子孙后代也多入仕在川陕为官。明清【盐亭簪缨谱】有记录的就有四十多人。远隔千山万水失联后,为纪念父亲陈汉公,陈德複在富村驿飞凤山(今富驿凤凰山)下修建了陈汉墓,方便子孙春秋两祭;又将所居住地命名为三溪口(此地名明清一直沿用。现名光荣村。),以使后世子孙永不忘记来处;后世子孙陆续在从原盐亭富村驿三溪口、锅井沟至南部县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修建了多间陈氏宗祠,可惜除四旧时基本都被拆毁。但一九四几年左右出生的父辈们都曾见过,有些甚至在里面免费读过私塾,学习《三字经》,《增广贤文》等。自入住盐亭600多年以来,陈氏子孙在此安居乐业,耕读传家,为盐亭县和南部县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南部县志》载“陈汉墓,在富村驿三溪口。”有道光五年(1825年)居住那里的陈氏后人共立的“汉祖茔禁碑记”。摘录部分如下:“奉议大夫陈公讳汉始祖之墓,自明初洪武时卜葬于兹,由洪武至今历四百余年,瓜瓞绵绵如缕不绝……”根据盐亭陈氏家谱记载:陈汉的四个儿子长子廷章(德複)、次子建章(德溥)、三子选章(德合)、四子升章(德麒)都是恩官(皇帝御赐的官)。坟墓都是葬在那里,而且坟的左右側都有一颗柏树,坟内都立有禁碑等。据当地人回忆:过去文武官员经过墓前道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文革破四旧时被全部损毁,现在只存在古遗址。
陕西义门陈讲,陕西也有陈汉墓。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总有许多惊人的巧合。我们暂且不管哪是真墓,哪是衣冠冢?安徽、四川相隔数千里,记载的墓地都是葬在“三溪口”。是陈汉生来就喜欢水,死后想用生生不息的水来滋润后代、滋养万民,还是生怕远隔千山万水的后人找不到他的长眠之地?
抚今追昔,文人有诗云:
古往今来岁月稠,山川秀丽著风流。
江州史话千秋颂,义字家声百世讴。
支脉重光光灼灼,汉公建业业悠悠。
中华盛世新时代,宿邑盐亭展大猷。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6-16 11:01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6-16 11:03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32500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