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281个阅读者,1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5-1-2 09:48

君子是什么人——新差错之《论语》注释质疑四



磁之场 发表在 新手上路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41-1.html

君子是什么人——新差错之《论语》注释质疑四

说明
新差错,指现在才指出而非之前没有的疑似差错——或许并非差错。

知识性差错(1-2)
2016—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50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浅析
对君子的注释存疑。

愚以为,“君子”指“有德”之人,而非如教材注释般指“有才德”之人(无“才”字)。

一、辞书注释“君子”(有德之人,或有才德之人)。
(一)现代汉语三工具书释义,“君子”均指有德之人而非有才德之人。

1.【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正人君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现代汉语词典》718页)
2.【君子】②指品德高尚的人:谦谦君子|防君子,不防小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730页)
3.【君子】②人格高尚的人。与“小人”相对:正人君子。(《新华词典》542页)

(二)古汉语一工具书释义,“君子”指有德之人而非有才德之人。

【君子】②有道德的人。《国语·鲁语上》:“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屈原《九章·怀沙》:“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古代汉语词典》798页)

(三)综合性一工具书释义,义例不合:义指有德之人,两例,一同义,另一异义(指有才德之人)。

【君子】①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孔颖达疏引郑玄曰:“君子,止谓在官长者。”《国语·鲁语上》:“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君子指当时的统治者,小人指当时的被统治者。春秋末年后,“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与“无德者”的称谓。如:正人君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辞海》2317页)

(四)特例二。一为古汉语工具书《辞源》,另一为大型语文辞典《汉语大词典》,均为义例不合:义均指有才德之人,例均指有德之人(无才)。如此释义,不足为训。

1.【君子】②泛称有才德的人。与德才卑下之小人相对。《论语·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又《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劝学》:“故君子结于一也。”(《辞源》683页)
2.【君子】②泛指才德出众的人。《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汉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宋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清方文《石桥怀与治》诗:“昔年居南村,卜邻近君子。”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我想世界上的人,也不能就分做两群:说这群是好,那群是坏;这群君子,那群小人。”(《汉语大词典》三卷245页)

二、故训的注释(均指有德之人而非有才德之人)。

1.○注“愠怒”至“不怒”。○正义曰:云“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者,其说有二:一云古之学者为己,已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不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有人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论语注疏》3页)
2.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者。此第三段,明学已成者也。人,谓凡人也。愠,怒也。君子,有德之称也。此有二释,一云:古之学者为己,已学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知,而我不怒也,此是君子之德也。有德已为所可贵,又不怒人之不知,故曰“亦”也。又一通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有人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之也,为君子者亦然。(《皇侃<论语集解义疏>》4页)
3.○愠,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四书章句集注》50页)
4.【注】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正义曰:“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己学有成举用之也。“不愠”者,郑注云:“愠,怨也。”《诗绵正义》引《说文》同。“君子”者,《白虎通·号篇》:“或称君子者,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礼·哀公问》:“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礼·中庸记》:“子曰:‘正己而不求于人,同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又《论语》下篇:“子曰:‘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正谓己之为学,上达于天,为天所知,则非人所能知,故无所怨尤也。夫子一生进德修业之大,咸括于此章。是故学而不厌,时习也,知也;诲人不倦,朋来也,仁也。遯世不见,知而不悔,不知不愠也,惟圣者能之也。夫子生衰周之世,知天未欲平治天下,故惟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记者因以其言,列诸篇首。○注“愠怒”至“不怒”。○正义曰《诗绵传》:“愠,恚也。”恚、怒义同。皇《疏》后一解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之也。”此即《注》义。焦氏循《论语补疏》:“《注》言‘人有所不知’,既是人不自知,非不知己也。我所知而人不知,因而愠之,矜也。”《后汉儒林传注》引《魏略》云:“乐详字文载,黄初中,徵拜博士。时有博士十余人,学多褊,又不熟悉,惟详五业并授。其或难质不解,详无愠色,以杖画地,牵譬引类,至忘寢食。”此亦焦氏就《注》说证之。实则教学之法,语之而不知,虽舍之亦可,无容以不愠即称君子。此《注》所云,不与经旨应也。(《论语正义》4页)

上述故训出自《论语》注释四专著,这些专著“代表了《论语》研究的四个阶段,同时也代表了四种研究方法,是现代研究《论语》基本资料”(百度《论语》)。
故训或直言“君子,有德之称也”,“或称君子者,道德之称也”;或演绎君子所为一之“人不知而不愠”(“一云古之学者为己,已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不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有人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

国际君友会中文典藏认为君子亦称好学者,应属谬误,君子之德性中有好学之品,然非好学者即可称君子。总之,君子是孔子心中理想人格的代称,重在德性,而此德性包含甚多,凡真善美者莫不具备,非绅士、知识分子、学者、好人、善人等所能相匹对。(王子居《论语原解》4页)

君子,有德之人,而非有才德之人。
换言之,有德之人就是君子,不在于才之大小有无。

笔者于2024学年提出质疑。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5-1-8 17:49
更正

本文教材的引文的页码应为62页,错为50页。
还有:
《传不习乎之辨——<论语>注释质疑之一》中,教材的引文的页码应为62页,错为50页。
《笃志、切问之释——<论语>注释质疑之二》中,教材的引文的页码应为64页,错为52页。
《不可增字解经——<论语>注释质疑之三》中,教材的引文的页码应为62页,错为50页。
特此更正并致歉。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9888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