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5269个阅读者,2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3-2 20:34

古诗词的“兴观群怨”[下载]



computer2014 发表在 清词古韵|诗词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9-1.html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一定意义上说,诗歌的主要作用便是“抒情达意”。拆开来说,就是“感情作用”和“社会作用”。孔子将诗的社会作用再见总结为“兴观群怨”,“兴”是启思与抒情,“观”是关照与认知,“怨”是指责与批判,均属创造审美层面;“群”是交流思想感情、交换见解看法和实现社会交际,属于接受审美层面。例如,一首“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王维的《相思》,在中国人的情感谱系里别具意味。这原是寄给南方友人的诗,借红豆以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但红润常将它作为一首情诗来理解。作者与读者对同一作品理解感悟上的差异是文艺史上经常发生的事。实际上,“相思”作为一种情感,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又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它发出了古往今来人们所共有的思乡思亲之情。据说唐代王维当年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17岁。他一个人,从山西的蒲州到陕西的长安参加科考。他的家里,还有三个与他一起玩耍的弟弟。可能是因为赶上重阳节,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及第,一个人住在小旅馆里,当时王维的心情非常不好,于是就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的一个“独”字、两个“异”字,还有一个“倍”字,把自己孤孑的处境和对亲人的思念,全都抛洒出来。
还有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他临终时写给自己孩子的。中国古代信奉“诗教”,如果“诗教”确实有着不可忽略的教益作用,这种“为国尽忠,在家尽孝”的家国情怀才是最伟大的“诗教”。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因为中国的人文精神除了在四书五经等古代典籍中承载,更多的则是在古诗词里呈现出来。在生活中,人们常有“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词)的感慨。其实,最好的知己莫过于自己,在与心灵对话中认识自己、纯粹思想、坚定信念,有助于我们成为生命的主人。苏轼的词《定风波》中“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词句,多少会给现代人一些启示:如何处理好“社会我”与“自然我”的关系,开辟一处养气、养神、养德的心灵净土,可以说是一个人必须回答的精神课题。
在笔者看来,古诗词的天地是广阔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含蓄的。今天,我们阅读古诗词,不仅可以提升文化知识,还可以窥见人的灵魂,丰富人的内心,让我们更加了解人间真情,更加懂得孝道和感恩。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世界上,人类之爱有好多种,最无私最伟大的,莫过于母爱。这是一首悠远绵长的诗,诵读千遍万遍,也读不尽这不变的温情。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3-3 08:18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3-4 08:44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2784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