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过年贴春联的由来 [打印本页]


作者: 千年飞山    时间: 2024-1-23 08:50     标题: 过年贴春联的由来

过年贴春联的由来

过了腊八就是年,时间真快,不知不觉又是一年,人们便开始忙年了。
在筹备过年时,贴春联是一种传统习俗,是必不可少的的年货。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这一习俗源于何故,始于何时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春联的由来与发展过程: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的一个种类,也是过年的最重要习俗。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
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就正式拉开序幕了。
贴春联的习俗最早源自中国古代的“桃符”信仰。
据《山海经》记载,在苍茫的大海上,有一座高山——度朔山。山上长着一株桃树,蔓延三千里,枝叶繁茂。
而在这株大树的东北方向,有两位神人,一个叫神荼(shū),一个叫郁垒(lǜ)。这两位神人十分威风,手执斧钺、绳索,专门在桃树下捉拿夜间害人的鬼怪,将它们投喂老虎。因此,天下的鬼魂都畏惧两人。
久而久之,黄帝知道了这件事情,就用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模样,放在门上,以震慑百鬼,祈求人间安宁。
再到后来,百姓们知道了这件事情,每逢过年的时候,他们也找来两块桃木板,在上面刻上神人的名字或画像,张挂在大门两边,认为这样可以镇邪去恶,开启美好的新年。
这两块桃木板,被称作“桃符”,这就是最早的春联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在桃符上写上祝福语,这被认为是春联的前身。到了五代时期,人们对桃符上的祝福语更加重视,使其成为新年祈福的传统物品。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仅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这也成为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使得春联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此时的春联,不仅仅是为了驱邪,更多地承载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元日》诗就有记载:“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到了明朝,春联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普及。这来自朱元璋的功劳,他微服私访时,注意到家家户户门前贴着红色春联,对这种现象给予了肯定。他甚至颁下了御旨,鼓励家家户户在新年期间贴春联,从而使得春联的习俗得到广泛的推广。
据史书记载,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朱元璋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正是因为帝王的率先垂范,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终于形成了经久不衰的风尚。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在当时,春联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可见过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古代的“桃符”信仰,经过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新年风俗。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风俗。
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贴春联是过年最传统、最正宗的年味年俗。
作者: 阿弥托佛    时间: 2024-1-24 07:16

谢谢分享!
作者: 阿弥托佛    时间: 2024-1-25 07:46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