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hykzxx
时间:
2023-8-3 09:41
标题:
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
20 曹刿论战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朗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重点
梳理、区分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诵读法、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左传》的相关资料。
2课时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记录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背景知识。
本文所叙的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其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称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结果齐胜鲁败。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然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纂的“二十四史”用的大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调。
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并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1.选几个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评点,可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做如下补充:
下视其辙(仔细察看)
登轼而望之(远望)
虽不能察(即使)
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公将鼓之(凑足音节,不译)
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
(2)在准确翻译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做到全文翻译通顺。
如:既克——打了胜仗之后。
(3)在翻译过程中,当原句缺少某些成分的时候,应补充出来。
如:乃入见。——(曹刿)就进宫拜见(鲁庄公)。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十年春”指哪一年?
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着想先回国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之后,齐桓公起兵迎击鲁国护送公子纠的军队。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4.曹刿是什么身份?
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是爱国君子。
5.贯穿全文线索的是哪个词?全文按事情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情节?
远谋。战前问战——战中胜战——战后论战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从曹刿的这句话中可见他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
7.鲁庄公认为打胜仗的条件有哪些?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你是怎样看待的?
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9.理清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时,由于第1自然段以人物对话描写为主,可以采用二人对话的方式当堂练习并背诵。
欢迎光临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