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德国柏林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司马从戎
时间:
2023-6-8 12:48
标题:
德国柏林随笔
德国柏林随笔
司马从戎
柏林是一座死而后生的城市。柏林又似乎是一所历史学校。
在近代历史中,柏林扮演了一个非凡的角色:它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一度把整个世界尤其是欧洲搅得天昏地暗。
可是,一个盛产黑格尔、康德、莱布尼茨、叔本华、尼采、费尔巴哈等哲学大师的民族,那该是冷静的,怎么会走上过度非理性的道路?
那柏林街旁枝繁叶茂的菩提树,总不会是无本之木,德国的对外政策何尝不是如此。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柏林的兴起。
约在1230年代,在施普雷河岸边,柏林建镇,建镇人是勃兰登堡边疆伯爵阿伯特。因伯爵绰号为“熊”,故它的镇徽便是一只站立的黑熊。如今在柏林市勃兰登堡门附近,就设有一处以各国名字命名的熊的立姿雕塑群,其中也有一个“中国熊”。
1307年,“柏林-科恩”两镇联盟成立。1415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把勃兰登堡邦国赐给霍亨索伦家族,“柏林-科恩”成为勃兰登堡邦国的首府。1525年,霍亨索伦家族建立普鲁士公国。1618年,普鲁士公国与勃兰登堡结盟。1701年,联盟改称普鲁士王国,柏林-科恩及附近的三个城镇合并,被正式命名为柏林,成为普鲁士王国首都。
1815年,“德意志邦联”在维也纳成立,它包括38个成员。此后,普鲁士和奥地利展开了争夺“德意志邦联”主导权的斗争。1866年7月,普奥决战,普军大胜。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这时,还有“德意志邦联”南部紧邻法国的4个邦国仍旧保持着独立,普鲁士和法国都在打它们的主意。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次年普鲁士获胜,普军占领巴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首相。至此,德国完全统一,定都柏林。
在普鲁士时代,柏林市获得了快速发展。1838年,柏林至波茨坦的铁路通车。1881年,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在柏林投入使用。1902年2月15日,柏林地铁正式开通,全长6公里。
19世纪后期,柏林每年新建 的工厂达数十家之多,文化艺术也空前繁荣。1713年,柏林人口约为6万。1877年,人口达到100万。1905年,人口又达到200万。1939年,柏林的人口为480万,战后仅剩下了280万。即便在今日,柏林的人口也只有约350万,尚未达到二战前的水平。
“铁血政策”在俾斯麦的手上获得了成功,它对德国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它的风险后来却被大多数德国人忽视了,正所谓“成功者是不会被责备的”。
可是,即便是俾斯麦本人,对“铁血政策”能够成功的把握并不很大,他在率领25万普军与28万奥军决战之前,甚至带上了毒药,准备一旦失败就服毒自杀,把整个国家和自己的命运付诸一场豪赌之中。
希特勒继承了俾斯麦的衣钵,有过之而无不及。似如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俾斯麦赢了,但希特勒输了。
1945年4月16日,朱可夫发起柏林战役,250万苏联红军围攻100万德军。苏军以近8万人阵亡,25万多人受伤的代价,攻克柏林。4月30日,苏德两军在国会大厦里逐间争夺,最终苏军战士将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的楼顶。国会大厦失守1个多小时后,希特勒自杀。
此后,德国最高统帅部在发布的最后一份通告中说:“...德国海、陆、空三军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已使我们的敌人都不得不感到敬佩。每一个士兵可以以此自豪而无愧地放下武器,在我们历史上最艰难的时刻,为我们人民的万代幸福,勇敢而自信地去从事工作。...柏林上空的硝烟散尽,是从来没有过的宁静。和平万岁!”
残余的德军陆续从明碉暗堡中走出来,接受了德国战败这一事实。
战后的柏林满目疮痍。二战中柏林有5万平民死于轰炸,约60万套住房被炸毁,占总数的一半。建筑被毁,公用设施无法运转,地铁设备全部被苏军拆卸运走。“柏林死了!”
但柏林人民凭借着创业精神,在一片废墟上又重新建起了一个新的柏林。
现在,每天参观国会大厦的人群络绎不绝,在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在国会大厦新修的玻璃穹顶内的圆形展示墙上,可以看到国会大厦昔日的荣耀和残迹,希特勒参加议会会议时站立着的照片也被印在上面,提醒和昭示着参观的人们。
如今,属於原“东柏林”的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是柏林最有名的大街,全长约1600米,沿街附近系柏林的历史精华所在。街边的菩提树则枝叶扶疏。
考究“Linde(n)”一词,在北大同济和上外合编的《德汉词典》中解为“椴树”,应是有所本。“菩提树”一词,很可能为首译者误译,后人一直沿用。菩提树原产于印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即如来佛)就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
菩提树下大街西端与勃兰登堡门相连。勃兰登堡门建于1788-1791年,它是柏林的标志。城门高20米,宽65.6米,城门厚11米,设有5个通道。
勃兰登堡门堪称柏林兴衰的见证者:1806年,拿破仑率部攻占柏林,拿破仑还劲头十足地在城门下接受了“柏林城钥匙”;1815年,柏林军民在此庆祝滑铁卢大捷;1871年,他们再度在此庆贺德国的统一;1933年,希特勒在此检阅部队;1945年,苏军穿门而过;1961年,柏林墙在门前不远处筑起,勃兰登堡门位居东柏林一侧,柏林的地铁也一分为二;1989年,柏林市民又在此为柏林墙的倒塌而欢呼。
拿破仑率领法军进入柏林后,曾下令拆下了城门上的女神像及四马战车,并带回巴黎。1814年,普鲁士在解放战争中获胜,从巴黎又取回了女神像及四马战车,重新安放到城门上,并雕刻了一枚象征普鲁士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铁十字架,镶嵌在女神的月桂花环中。在二战中,女神像及四马战车均被炸毁,后来文物专家们根据拓下的石膏模型和档案照片重新铸造了一套四马战车及女神雕像,只是在重新安装时去掉了女神权杖中的铁十字架和普鲁士鹰鹫。
据称柏林墙倒塌之时,许多柏林人流泪欢呼。在“东”“西”德重归一统之日,勃兰登堡门下奏响了贝多芬的《欢乐颂》。
著名的洪堡大学位於“菩提树下”大街两侧。洪堡大学人才辈出,为灿烂的德意志文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曾在洪堡大学学习或工作过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达到32人。爱因斯坦、普朗克、基尔霍夫、弗朗克、赫茨、维恩、薛定谔、拜尔、黑格尔、叔本华、费尔巴哈、海涅、马克思、恩格斯等,都曾在那里学习或工作。德意志挣得“欧洲思想家”的称号,洪堡大学功不可没。
1933年5月10日,纳粹党徒曾经焚烧了从书店、洪堡大学图书馆等处收缴来的2万多册图书。禁书的作者包括马克思、海涅、弗洛伊德等等,他们或是犹太人,或者在意识形态上与希特勒纳粹政府格格不入。
1995年,柏林市政府在当年焚书的地点,洪堡大学前面的Bebel广场地表下修建了一间具有象征意义的“地下图书馆”,人们透过与地面平行覆盖的玻璃可以看到:幽暗的地下室里排列着一些空的书架。柏林人此举,用心良苦。
距洪堡大学广场不远,有两个较大的教堂,一称“德国教堂”,一称“法国教堂”。“法国教堂”的存在,显示了普鲁士也曾是一个宽容、理性和明智的政府。
1685年10月15日,法国路易十四宣布废除1598年由亨利四世颁布的《南特敕令》,颁布《枫丹白露敕令》,这是一部天主教主政的法国政府迫害胡格诺教徒的法令,胡格诺教徒们被迫逃亡。
普鲁士主要为了自身的发展,借机颁布了《波茨坦敕令》,鼓励法国的胡格诺教徒移居普鲁士。后来,约有3万胡格诺派教徒来到了普鲁士,其中约4000余人定居在柏林。现今的“法国教堂”,就是由当年柏林的胡格诺教徒们建造,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在二战中,“法国教堂”丝毫没有遭到轰炸,而相邻的“德国教堂”则遭轰炸。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这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在“菩提树下”大街东端的“马克思─恩格斯广场”上,设有两人的雕像。此地原为普鲁士王宫旧址。普鲁士王宫奠基于1443年,经过了历代普鲁士政府的增扩建,堪称建筑瑰宝。1945年2月3日,盟军轰炸柏林时,普鲁士王宫受到了一些损坏,但结构和雕塑还比较完整。1950年,普鲁士王宫被东柏林政府炸毁拆除,不少德国人对此持有异议。
而修建于1893至1905年的柏林大教堂,在轰炸中虽曾同样遭到较大破坏,经修复后现在重新对外开放。如今站在教堂的楼顶,可以一览柏林繁华景象,和近处缓缓流淌的施普雷河。
事实上,柏林大教堂以前还曾经三度兴废,教堂存在的三个时期分别为:1536-1747年,1750-1817年,1822-1893年。
选帝侯大街是原“西柏林”的一条主要商业街,成形于16世纪,在19世纪已经逐渐被扩建成现有规模,是“西柏林”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在选帝侯大街一侧,耸立着二战中顶部被炸毁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它已成为二战时德国被毁的象征,也是柏林主要的明信片画面之一。
胜利女神像也在原“西柏林”境内,位於胜利柱的顶端,建于1873年,用于纪念普鲁士对法战争的胜利。在胜利柱的底基墙上,有许多弹孔,系苏军围攻柏林时所致。据称,胜利柱目前的位置,是在希特勒时代根据“风水”理论确定的。
现在,柏林似乎已经从二战的阴霾中彻底走了出来。一年一度始于1989年的Loveparade大游行,使柏林也变得前卫和疯狂。其时,在勃兰登堡门和胜利柱广场一带热闹非凡,近年来参加的人数都达五、六十万。来自德国、欧洲以及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随着振耳的快节奏音乐,随兴而舞。这番景象,恐怕是昔日柏林学富五车的老学究们始料不及的。
如今,柏林仍然是德国主要的文化窗口,一如二战前一样。柏林有众多的剧院、博物馆、画廊、电影院和露天剧场。成立于1882年的柏林爱乐乐团更是享誉世界,卡拉扬曾担任常任指挥35年。卡拉杨还曾经邀请中国人汤沐海指挥1983至1984年音乐季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
波茨坦是距柏林约30来公里的一座小城,它虽曾是普鲁士国王的夏宫所在地,但它的建筑规模比北京故宫要小得多,只是它的绿化搞得非常好,像一处森林公园。
现今之波茨坦,以“波茨坦会议”曾在此举行而闻名。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在此聚会,商讨战后国际事务的处置问题,会议通过的《波茨坦协定》,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柏林曾是普鲁士的根据地,杨度先生曾经为普鲁士精神撰文歌颂。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究竟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当因时因地而异,普鲁士精神并非唯一正解。
有次我询问一位德国老人他的家乡在哪里,他说他的家乡以前属于德国,现在属于波兰。听他如此一说,我没有继续多问。倒是他在说这话时,既没有显得黯然神伤,也没有流露出向往之情。难道一切都过去了么?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失去了一些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又丧失了一些领土。这些领土中包括康德、基尔霍夫、希尔伯特的故乡柯尼斯堡,以及叔本华的故乡但泽。前者是普鲁士的发祥地,划给了苏联(今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后者划归了波兰(今波兰格但斯克)。两地的日尔曼居民则被强行赶回了德国,包括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拉斯,他于1927年10月16日出生在但泽,父亲是德国人,母亲则是波兰人。
1701年1月18日,勃兰登堡选帝候腓特烈三世就是在柯尼斯堡举行登基大典,自封为“普鲁士王”腓特烈一世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一度陷入困境。据说德国政府曾经向俄罗斯提出建议:俄用加里宁格勒州交还给德国来抵偿俄罗斯所欠德国的债务,但遭到了普京政府的拒绝。看来要德国人忘掉这事,还不那么容易。
德国人守纪律,推崇秩序。私意以为,这种民族特性,归根结底,可能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和古典音乐。是哲学和音乐慰藉了柏林人战后落寞的心灵,也有人说,是哲学和音乐使柏林重新获得了新生。
如今,柏林又已重新成为了德国的中心。柏林从血浴烈火中重生,柏林将前程远大。
作者:
阿弥托佛
时间:
2023-6-10 05:03
谢谢分享!
作者:
阿弥托佛
时间:
2023-6-10 05:03
谢谢分享!
作者:
阿弥托佛
时间:
2024-1-25 09:53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